互动的过程在我们的互动中,从信息传递者A发出信息,到接收者B做出回应,共经历八个过程:两个外部过程和六个内部过程。
两个外部过程即A对B的信息发动和B对A的回应。
六个内部过程分别是:
1.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却很少有人能正确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没有人可以报告出我们真实看到和听到的东西。
在一些侦探的客观训练中会训练这些项目,但是我们常人却很少能区分真实和自己的以为。
这是一个客观的观察,仅仅像摄影机一样记录。
对方说过哪些字眼,声调及音量如何;对方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做了哪个动作。
我们的感官直接接收到了哪些信息。
即使我们看到的与我们的经验不一致,与我们学习到的不一致,也要真实地认清这个步骤:我们感官直接读到的信息是什么。
2.对于你看到和听到的,你赋予了哪些意义?
赋予的意义要与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区分,我们常常将自己赋予的意义、自己以为的事情认定为真相。
更让人感觉可怕的事情则是,我们常常在自以为是事实后不找对方核对,就认定为这就是对方的意图。
有一男人出差回家后,从门外听到妻子的房间里有打呼噜的声音,于是伤心欲绝,给妻子发了条短信“我们离婚吧”,然后就丢掉手机卡远走他乡了。三年后,他们再度相遇,妻子问为何。丈夫在阐明了原因说家里有男人打呼噜后,妻子一笑而过:那是瑞星杀毒的小狮子。
这则故事里,丈夫听到的只是“呼噜声”,赋予的意义是“这是男人的呼噜声”,进一步赋予的意义则是“家里有男人,妻子有外遇”,他还可能赋予的意义有“她不爱我了”“她背叛我了”,这一系列的“事实”都是男人赋予的,但是他误把赋予的事情当作“观察到”的事实了。
3.对于你所赋予的意义,你有何感受?
感受是赋予意义的结果,而不是我们客观看到或听到的结果。
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艾利斯用合理情绪疗法阐述了这个过程:并不是事件A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感受C,而是经我们对事件A的非理性信念和想法的折射后产生了感受C。
4.对于这些感受,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感受的感受是基于你对某一特定感受的规条及你对感受所做的决定,也就是你是否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感受,会不会压抑和拒绝自己有这种感受,会不会因为这种感受产生羞耻。
当你去仔细聆听你的感受,你会聆听到感受背后还有一种更深的感受,那是你心底的呐喊。
5.哪些防御机制被触动?
防御机制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意指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的心理反应机制。
即人受到刺激的时候,用怎样的模式应对反应,这和求生存姿态很接近。
在互动中,这样的防御机制常被我们使用:
投射。
个体不接纳和不承认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特征,而推测成是在别人身上的。
如我们不接纳自己是个不守时的人,我们就会将这部分投射出去,对别人的不守时反应剧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指责姿态。
否认。
为了维护表面上的和谐,我们会假装没有问题,假装没发生过。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讨好姿态。
忽视。
为了获得安全感,要忽视掉感受,全部拿大脑、理性来说话,这样就不会错。
也就是我们说的超理智姿态。
扭曲。
将事实进行扭曲,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导自演,不管实际是什么样子。也就是我们说的打岔姿态。
6.在给评论时,你有哪些规条?
规条就是我们从小学到的怎么做人,是我们经验的全部。
例如我学到的是不能被人欺负,那么一旦有类似的征兆我就会马上反击;我学到的是不能有所冲突,那么我就会付出很多代价来维持表面的和谐。
因为有了规条,我们没法对自己的感受诚实,因为规条会告诉我们如何做、如何感受,也决定了我们如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心经历。
规条也可以是关于安全感、礼貌和自信等。
只要阻碍着我们实现“五种自由”的,阻碍着我们表达真实自己的,控制着我们行为的,都是规条。
微信:tang-zkyxls我是汤丽兰,专注0-12岁儿童心理研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家庭治疗师,提供亲子课程,父母课堂,心理咨询,青少年训练营,演讲口才训练,微信:tang-zkyxls
如果在育儿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可以留言提问。我会解开你的疑惑,让你育儿不再迷茫。欢迎新老朋友一起聊聊养孩子那些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