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跟随母亲读《道德经》有感

作者: 薇girl | 来源:发表于2019-02-04 17:32 被阅读11次

母亲学习老子《道德经》已两年有余。今日,大年三十,她依然早晨五点半起床,在书房朗读《道德经》,边读边做注解。我也耳濡目染,对老子《道德经》有稍许了解,但钻研地不是很透彻,没有母亲理解的深刻。

年三十,跟随母亲读《道德经》有感

今早,听着母亲朗读,我也重新拜读了一下老子《道德经》,特意向母亲请教了一番,做了一点感悟。

年三十,跟随母亲读《道德经》有感

一. 对立统一的思维

老子认为,高下、美丑、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二. 逆向思维

春秋时期,儒家提倡仁爱、礼义、忠孝,认为只有做好仁爱、礼义、忠孝才能更好地改造社会、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但老子采用逆向思维,他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认为,仁义、孝慈、忠义恰恰是社会风气的表现,是大道被破坏的表现。

三. 不争思维

老子曰:“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你的不必争,不是你的不用争。老子认为聪明人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退让。有时,退、守、弱、柔、不争,才能保全自己,立于不败不之地。

四. 利他思维

老子曰:“水利万物。”老子之所以推崇水,是因为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具有着利他精神。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敌?儒家说,仁者无敌。这与老子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最高度。反之,如果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自己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

五. 加强自我精神修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此处老子讲到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六. 守弱贵雌的智慧

老子推崇柔弱的思维。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本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本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柔弱胜刚强。他向来主张贵柔、处弱,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者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他以自然和社会现象形象地向人们提出奉告,希望人们不要处处显露突出,不要时时争强好胜。

七. 重视“无”的价值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

八. 守正出奇的思维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正”代表着原则性的东西,“奇”则代表着打破规则。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守正出奇的思维。首先要尊重规则,有些事一定要名正言顺、有条不紊;但又要懂得打破规则,懂得变通创新方式。

相关文章

  • 年三十,跟随母亲读《道德经》有感

    母亲学习老子《道德经》已两年有余。今日,大年三十,她依然早晨五点半起床,在书房朗读《道德经》,边读边做注解。我也耳...

  • 《道德经》绎读前言

    我是2010年左右跟随黄晓明老师学习道德经的,到现在已经将近十年的时间。黄老师一直鼓励我绎读道德经,但由于各种原因...

  • 老子《道德经》

    今天读老子的道德经很有感触的一篇,分享给大家!

  •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① 作者吴晓波用独到的见解讲述了中国1978-2008年的跌宕起伏,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的伟大,深有感悟。 ...

  •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最近看了《激荡三十年》,我要感谢吴晓波用这种纪实叙述的笔调让我可以不像看专业著作那样看着费力。 此书写得好的...

  •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吴晓波,在我看来和郎咸平有一样才华的财经类作者,应该说是利用编年体的手法叙述了1978-2008的事件,至少我觉得...

  •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1978年至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作者取了一个很好的名字,激荡三十年,这确实是激情荡漾、风云际会的三十...

  • UP子木:冬天适合读《道德经》

    冬天,合适读《道德经》 为何?因为天冬本是为无的季节,时这读道德经里的无为,会更有感触。 无为,是不说不想成事 有...

  • 巜道德经》学习总结(直白)

    跟随鸣谦《道德经》共读群,九九八十一天每日一章,读完了老子的巜道德经》,体验如下: 一、总算系统的读了一遍《道德经...

  • 读《母亲》有感

    前几天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小说中主人公阿廖沙对母亲的感情充满渴望,却又得不到完整的母爱,初看这本《母亲》以为是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三十,跟随母亲读《道德经》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bp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