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线是森口老师挚爱的女儿死了,她是被杀害的。
杀人凶手是森口所带班级的两名学生,一个是修哉,一个是直树。修哉为人冷漠,没有朋友,自小被妈妈抛弃又被继母从新家庭中驱逐,他在母亲的影响下热衷于机械,一心期望能搞出一个大事件来让母亲注意到自己。直树乖巧懦弱,在母亲眼中是个绝世好孩子,也背负了母亲过重的希冀,但在班级里却是个透明人,和修哉一样没有什么朋友,不同的是修哉是主动选择,他是被动成为。所以当修哉想搞出个震撼新闻来吸引母亲时,他的三言两语就欺骗了直树,让直树以为自己遇到了知音。修哉假意和直树做朋友,选择从森口的女儿入手,拉锁带电的钱包电晕了年幼的爱美,修哉以为已经得手,便对直树暴露了真面目,说他是培养失败的作品,言语间充满了不屑。受到刺激的直树因害怕成为帮凶就将爱美扔进了泳池,被电晕的爱美醒过来的瞬间被丢进了泳池,溺水是她真正的死因。
全书共写了六篇告白,分别是森口悠子的《神职者》、班长北原美月的《殉教者》、下村直树姐姐的《慈爱者》、凶手之一下村直树的《求道者》、凶手之一渡边修哉的《信奉者》与森口悠子的《传道者》。每一篇都切入对应人物的告白,表述出各自真实的想法,有深沉的母爱,有杀子的仇恨,有对亲情的渴望,有单纯的热血,有朴素的恶意。《告白》旨在揭示日本未成年保护法的不合理之处,也揭示了家庭教育和社会对于少年的影响。
罗翔老师说,法律是对于人性最低限度的要求,所以抛去这个最低限度,我想讲讲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的人性之爱与恶。
首先是来自母性视角的爱与恶。
书里讲到了三位母亲,森口悠子,直树母亲和修哉母亲。森口悠子作为一名单身母亲是很合格的,对女儿爱美很是呵护却不溺爱,在女儿被杀害后深知因日本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不足以惩治杀害女儿的凶手而凶手也不会真正反省,于是便采取了自己的方式为女儿报仇。印度有个电影叫《一个母亲的复仇》,也是继母为女儿复仇的故事,与森口悠子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法律无法到达的正义之处,我个人并不反对以恶制恶,所以森口和这位继母的做法中,我可以感受到母爱,这份爱是真实的,全心全意的。
真正杀死爱美的凶手下村直树在母亲的溺爱和过度期望中长大,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母亲的期望渐渐产生鸿沟,可母亲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儿子并没有那么优秀,她堵住自己的耳朵,将心中那个完美儿子的倒影投射在现实儿子的身上,她认为他们是一体的,将一切不完美都归结于外部环境:渡边是个恶魔一样的孩子,胁迫着自己的孩子当帮凶,森口是个可悲的事实捏造者,无端怀疑直树,给他造成精神压力,丧尽天良的冷酷的报复...她爱直树,更爱那个想象中的完美儿子,当现实无情击碎了完美的玻璃外壳时,她终于下定决心,必须要让儿子毁灭了,没想到被儿子反杀,她死在了自己带上楼的尖刀下,这把刀,是她用来杀死自己儿子的。直树是家庭教育的完全牺牲品,他本性并不坏,有过开朗的时候,在母亲给学校写信抱怨时也清楚是自己的问题而非学校去劝阻过母亲,他怯懦但温柔,稍稍有人靠近他发现他的闪光点他就很活泼热情,但他的母亲过分拔高了对他的期待,溺爱着他却不给他成长的空间,这样的爱已经扭曲,令人窒息,悲剧是早已注定的。
怀抱杀意但没能成功实施计划的渡边修哉是另一个家庭悲剧的受害者,母亲是个高知分子,阴差阳错嫁给了作为普通人的父亲,平凡的生活让无法发挥才能的母亲将满腔愤懑发泄在了年幼的修哉身上,出于对母亲的爱和对她才能的仰望,即使被毒打修哉也认为是自己拉了母亲的后腿,自己爱的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痛苦,这份痛苦将修哉的心灵挖掘出一个空洞,随着母亲的离去,这个空洞不断扩大,他深爱着母亲,幻想母亲也深爱着自己,内心的空洞唯有爱可以填平,所以他搞发明,制造杀人事件,只为能够让母亲看到自己。这份对于母爱的执念是他的软肋,当美月嘲讽他是“恋母狂”时,他恼羞成怒杀掉了她,班主任森口悠子也利用这一点,用修哉亲手制作来企图杀死全校同学的炸弹杀死他母亲的时候,修哉崩溃了,也彻底战败了,这是森口对他最完美的报复。不管是从电影还是小说来看,修哉的母亲对他的爱其实少的可怜,她看不上修哉的父亲,将修哉当成自己的绊脚石,当自己无法实现梦想时把孩子当成梦想的延续,当自己有能力实现阶层跨越时又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家庭,在第二次婚姻中,她找到了和自己在同一个世界里的伴侣,怀孕度蜜月组建幸福家庭,这才是她爱的所在。亲生母亲与继母的两次抛弃将修哉置于人性的低谷,父爱也缺席其中,亲生父母各自组建的幸福家庭都对修哉关闭了大门,爱的缺失造成了这一系列的悲剧,幸福在不停地破碎。
其次是孩子视角的爱与恶。
渡边修哉因对母爱的执念衍生出了对他人无差别的恶意,就算与为他出头的北原美月有过短暂的不能叫做爱情的感情,在听到她嘲讽对母亲的感情时也毫不犹豫地起了杀意,甚至冷静地将其分尸。
北原美月暗恋着下村直树,对森口老师有敬爱之情,没有随大流制裁凶手,但实际上是少女杀人犯露娜希的崇拜者和模仿者,在直树弑母后把所有责任都推到维特身上,一心想着自杀。
下村直树渴望朋友,害怕让母亲失望,是杀死森口女儿的直接凶手,极度害怕死亡,唯一优点只剩下善良的他,在发现自己被修哉利用后幻化成恶,在明知道爱美还活着的情况下仍然杀死了她。
森口班级里的其他孩子,大抵都有以上的两面性,有单纯的同情心,有自以为是的正义感,有盲目跟风的罪恶崇拜,天真与残忍交织,透明与阴暗混合,一瞬间的爱恨转换,这是青春的复杂性,是少年群体特有的标志。
唯一只表现出爱的特性个体是森口的女儿爱美,是单个限定,没有恶的杂质。
最后是老师视角的爱与恶。
书中也提到了三位老师,一位是森口悠子,一位是她女儿的父亲,也是“劝世鲜师”“热血教师”樱宫正义,一位是森口的继任者,樱宫正义的狂热崇拜者,怀抱理想的良辉。
森口悠子是名兢兢业业的老师,不偏不倚,虽然与学生们算不上亲近但有着良好的教学理念,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女儿的死选择用自己的方法报复凶手,她承认学生的恶,深知他们不会悔过,以恶制恶,在人性上,她给凶手讲了最好的一课。
樱宫正义选择当老师,是浪子回头的觉醒,想要拯救和曾经的自己一样误入歧途的孩子,在生命只剩下几个月时间时仍不放弃奋斗在教育一线,从不良少年转变为博爱老师,对外的光鲜伟大和对内的家庭破碎形成鲜明对比,一个伟大的老师却不是一个可靠的父亲。
良辉是樱宫正义的崇拜者,也想要用尽全力来让班级里的孩子们变好,但是他的努力没有换来任何的成效,最后还被班长美月指认是造成直树弑母的原因,他的心是好的,对学生也充满了热忱,但是作为老师他过分单纯,忽略了学生首先作为人的属性是复杂的,因此在无意中成为加速直树一家悲剧的恶之因,得不到学生的拥护,最后黯然离场。
最简单的爱可以酿造出最深的恨意,最深刻的报复也不在于死亡而在于对人性的泯灭,《告白》这本书让我思考家庭教育,思考社会关系,思考自我,当我们无力引导社会发生巨大革命性变化时,我认为我们对自我最起码的要求是:就算不能产生爱,传播爱,也别成为催化恶的助推力。
好句摘抄:
1、比起误入歧途后回归正道的人,一向循规蹈矩的人绝对更加了不起。遗憾的是,这种人平日是不会成为焦点的。
2、法律只是允许满二十岁饮酒,并非提倡满二十岁就要喝酒,尽管如此,年轻人觉得到了这个年龄,即便不喝酒也要喝,仿佛不喝就吃了亏似的,可见年龄限制不正是起到了主张这种心理的作用吗?
3、只有学生用那把刀惹出事端才能没收,当然,到那时没收已经太迟了,于是教师又会受到职责:明明知道学生带着刀,为什么不能够防患于未然?试问,真正不对的是谁呢?是没能严厉告诫学生的老师吗?
4、当一次制裁结束后,为了获得新的快感就会找寻下一个制裁对象吧。一开始的目的是要谴责罪大恶极之人,渐渐就会变成想法设法去制造能够制裁的对象了。
5、老师根本不关心学生,他只不过是看见学生身上映出的自己的形象而陶醉罢了。
6、应该说,人既然过着社会生活,那么就会通过隶属某处,具有某种身份来获得安心感。不属于任何地方,没有任何身份的话,就像自己不属于社会的一员一般。
7、内心软弱的人会伤害比自己更软弱的人。
8、我唯一爱的人因为我的存在而痛苦,让我非常难过。
9、杀意,原来是在本应保持一定距离的人越过了界限的时候产生的。
10、你仇恨的一直都是母亲一个人,可是受害的却一直都是母亲以外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