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1c97d54d8300410b.jpg)
防微而杜渐,居安而虑危。这句话出自《三朝名臣言行录》,意思是在错误或坏事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处在安定的时候,要思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难。
其实,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一个家庭,它的兴衰成败,都是从小事上开始的。往往你认为无所谓的小事,却会带来巨大的道德滑坡 。
就如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这同样是篇劝谏的文章,文中的主人公是鲁隐公。
鲁隐公之前稍稍提到过,我们今天细聊一下。
鲁隐公,历史上的一位悲催人物,他忠厚却不贤明,他的一生可悲可叹,令人唏嘘。
鲁隐公,名息姑,鲁国第十四代国君,在位十一年。隐,是谥号。
鲁隐公的父亲是鲁惠公,鲁惠公在位时间较长,有四十六年。
惠公的原配夫人被称为“孟子”,孟子死后,没有儿子,惠公就续弦了声子。
据说声子是孟子的妹妹,就是陪嫁的媵,媵的地位要高于妾,所以不是贱妾。
声子给惠公生了一个儿子,是惠公的庶长子,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鲁隐公。
待隐公长大成人,惠公便为其说了一门亲事 ,娶的是宋国的一位贵族女子。
这个宋女名叫仲子,长得倾国倾城,甚是美丽。
仲子的美貌让惠公垂涎三尺,于是便起了色心,原本的儿媳却被他纳为妾。
惠公是一国之君,他的权威谁也无法撼动,息姑准备迎娶的妻子瞬间变成了庶母,无奈,他只能默默忍受 。
然,这场奇葩的婚姻却为鲁隐公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后来惠公与宋女仲子生下一子名叫允。息姑的母亲与公子允的母亲都为媵妾,但仲子为右媵,论尊卑,地位要高一些。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按照当时周王朝延续下来的传统礼法,公子允被立为太子。
鲁惠公驾崩时,太子允年幼,无法继承国君之位,长子息姑被鲁国大夫们推举代替允成为国君,于是息姑效仿其先祖周公旦摄政辅佐周成王,成为鲁国代理国君。
鲁隐公摄政第十一年,太子允逐渐长大成人,此时的隐公应该还政于这位同父异母的第弟。
但鲁隐公嘴上说要将权力归还于太子允,但内心又不情愿,所以他的内心一直处于矛盾之中,始终拧巴着……
鲁国有一位大夫名叫羽父,此人野心勃勃,他猜出了隐公的心思。
于是,他给隐公提了一个建议:索性杀掉他的弟弟太子允,然后名正言顺地做国君。
他对隐公说:“不如由我替您杀掉允,您来做国君,到时候封我为国相就可以了。”
鲁隐公说:“不可,太子当时年幼,我才摄政。现在他长大了,我要把国政交还给他。我已经让人在菟裘盖了房子,准备在那享清福了。”
羽父害怕了,担心他的话让太子听到后对自己不利。一不做,二不休,羽父赶紧跑到太子允那里,诬告隐公想亲政,准备刺杀太子,请太子同意他刺杀隐公。太子信以为真,同意了羽父。
十一月,隐公住在蒍氏家中斋戒,之后要祭祀钟巫之神。就在此间,公子羽父派人杀死了隐公,立允为鲁君,是为桓公。
为了掩人耳目,桓公和公子羽又下令讨伐蒍氏弑君之罪,最后找了个替罪羊挡了过去。
小人搬弄是非,以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能在你面前说别人,也就一定能在别人面前说你。
对待这种小人的谗言,不仅不能听,还应该及时制止其错误行为,否则后患无穷。
鲁隐公用人不当,听到了谗言却没有及时处置,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
我们再来简单介绍一下臧僖伯,他是鲁孝公的儿子,鲁惠公之兄、鲁隐公之伯父,名彄( kōu),字子臧,谥号为僖,故史称僖伯。他是鲁隐公时的重臣,以知书达礼名传于诸侯。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9cabb56c67fb408b.jpg)
鲁隐公五年(前718)的春天,鲁隐公想去边境去看人钓鱼,却遭到了臧僖伯的劝阻。
藏僖伯认为,国君是万民的表率,一言一行,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其行为要符合礼制的要求。
不过是看人钓鱼,一件小事而已,为什么要上纲上线呢?正所谓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其中大有玄机。
那么,鲁隐公为何偏要去观看捕鱼呢?原因有二:
一是,这年春天,都城到处有人传说棠地有善渔者总是能捕上最多最大的鱼,更有传说是他捕鱼不用渔网,而是用弓箭射鱼。这个传说吸引了鲁隐公。
二是,鲁隐公在他摄政的第二年,就在棠邑与徐戎签订过盟约,深知棠地的风景秀丽,人民安乐,于是决定前去观赏。
老臣臧僖伯听说此事后,立即面见鲁隐公并加以劝谏。
鲁隐公身为一国之君,当以国事为重,万不可贪图逸乐,荒废国政。
但是,他竟然仅仅是为了观赏渔民捕鱼,而要远赴边境之地棠邑,显然不符一个国君所应该遵循的治国理政要道。
而且,即使有臧僖伯的直谏阻,鲁隐公仍然执意前往,尤其显得十分荒唐。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e79ced4fecda8d38.jpg)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