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是个很内向的人,腼腆、羞涩,再加上不大会说话,生怕说错什么,因此在老师与同学面前常常保持沉默。每次遇见村里人跟我开玩笑,我总是羞得满面通红,不知如何答复,父亲就对那人笑笑,说:“这孩子,连个玩笑也不会开!”
长大后,稍稍改变了些,又去过一些地方,常跟陌生人搭话,也就变得开朗、豁达了。但我始终觉得自己不是个十分擅长人际沟通的人。大学毕业以后,进入社会打拼,也曾因为性格使然的问题,碰过不少钉子。
我又想起曾经的一位公司领导,每次开会,自己先长篇大论一番,然后叫我们说说看。其实他只是想看看我们到底有多少人支持他,根本没想听我们对他的决策有什么不同的建议。这样的会开多了,后来只要他问我们有什么建议,大家都学会了拍他的马屁,只是一条条列出他的决议的优点与好处,几乎再难听到异议。因为大家知道,即使客观理性地去分析,也不会被采纳,于是大家一面叹息领导的独断专行,一面为了保饭碗,也就随波逐流了。
现在,网络上因为观点相左的事情,相互撕扯的现象屡见不鲜。我是个和平主义者,每次见到这种事,总觉得没有必要。后来想想,应该有两个原因:缺乏基本素养和不懂沟通。
圣人言:“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目的,那便是追求幸福。”幸福是个很难定义的东西,但也可以具体化为富足的生活、和谐的家庭、成功的事业等等。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有几个因素很重要:人的智商、情商与财商。这几样东西相当于原料,为我们的奋进追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社会的改革与进步已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结构与面貌。现在的世界,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连接这些重要关系的是彼此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因此,高效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许多人尽管在社会打拼多年,历经风雨,沟通依旧显得十分笨拙,我自己的木讷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认为学会为人处世是人生永久的主题,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精熟此技。而为人处世的诸多方面中,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英国尼基·斯坦顿所著的《沟通圣经》分别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沟通技巧的讲述,可算是一本讲解细致入微、鞭辟入里的典范之作。
▷《沟通圣经》的作者尼基·斯坦顿是英国一名杰出的咨询顾问,从事管理培训多年,因此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沟通圣经》这本书畅销英国三十余年,修订五次,是一本具备沟通全技巧的指导类经典书籍。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增进“沟通技巧”或“商务沟通能力”,内容详细解说“听说读写”所有可能的沟通情境所需要的技巧,如电话、谈话、会议、演讲、简报、写信、问卷、电子邮件等,并说明非语言沟通、聆听、阅读、视觉沟通,以及如何利用各种视觉辅助工具等,时时刻刻帮助我们克服所有沟通的挑战,进行良好的“自我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
这本书目的是为了教会人们掌握各种情景下的沟通技巧,不仅适用于生活,也适用于工作。但我的感受是在工作中更有用,因此更加适用于职场人士(包括各种组织、机构工作人员)。《沟通圣经》共分18个章节,前四章就基础层面讲解沟通所需要的技巧,听、说和阅读非语言信息的能力。剩下的14个章节分别从沟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的沟通情景展开详细的讲解。在本文中,我也将主要从前四章给我的启示展开讲述。
既然是沟通,必然是双方面的事,也就有说与听两个动作。说与听是相辅相成的,说是传递信息,有时目的性更明确;听除了接收说的信息外,还应该有回应,具体的回应可以是听说同时进行时,听者对说者的回答、反问、陈述等,也包括听说结束后,按照说者的要求展开某个行动。因此,听说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沟通的过程中,两个不同角色还会不时进行变换,即说者听、听者说的转换。
《沟通圣经》中对有效的说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一方面,说者的话语要清晰明了、恰当得体,态度也必须真诚,说话时要保持放松的姿态;另一方面,说话时还要注意说话时的音量、发音、腔调、语速和语调等细节,以达到灵活、悦耳、清晰又充满感情的效果。
一个人可以是说者,也可以是听者。从听这个角度来讲,很多时候,听要比说更为重要,因为沟通的关键在于听者。除了要求说者具备一些基本的表达能力和素养外,听者能否完全理解说者的说话内容进而采取某种有效的行动,是十分关键的。
圣人云:“我们要懂得倾听”,倾听的重要性就不赘言了。有效倾听的效果必然是能鼓励对方、得到信息、增进关系、解决问题和了解对方的。那么如何增进倾听技巧呢?《沟通圣经》中给了我们十条建议,如下:
▷准备好去听 ▷感兴趣 ▷心胸开阔 ▷去听重点 ▷批判性地听
▷避免分心 ▷做笔记 ▷协助说话者 ▷回应 ▷不插话
以上的建议虽然全面,但如果在沟通中我们要注意到每个方面,必定影响正常沟通,使沟通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不必全部遵照,但有几条却是非常关键的,比如对沟通表现出兴趣,避免分心,时常回应,不要随便插话等。如果在一场交流中,听者一点反应也没有,那必然是对牛弹琴或者毫无兴趣,这样的交流是失败的,这样的听者也是失败的。不随意插话是一种良好的修养,不仅表现出了听者对说者的尊重,也能从说者的话语中听出重要的信息。
说与听是沟通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通常情况下,沟通也是有目的的。在本书第一章【沟通过程】中讲到,沟通有四大目标:1)被接收 2)被理解 3)被接受 4)使对方采取行动
在生活中,沟通有可能是传递一些信息、表达一些情绪。比如农村三五个人聚在一起扯扯家常,亲朋好友相聚聊聊近况。而在工作中,沟通就很少有不带某种特定目的的了。比如管理者向下属分配任务、定期监督项目的进程,公司召开的各种会议,同事间的团队协作等等。这些带有特定目的的沟通就必须达到以上四大目标了,除非通过沟通使对方采取有效的行动,不然沟通就是无效的。
沟通中,还会面临诸多障碍。因为每个人对文字意义的诠释和理解不同,而且,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情境下也有不同的内涵。但沟通的主要障碍有这几种:感受不同、缺乏兴趣、缺乏知识和表达困难等。
为了保证沟通有效,需要考虑以下这些方面:
原因(目的)→沟通对象→时间和地点→沟通内容(主题)→沟通方式(语气、风格)
沟通之前,也可以做些准备工作,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这种更适合有计划的沟通,比如定期会议、拜访客户、招聘工作、发布会等。沟通前的准备过程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写下目的→收集信息→把信息分类→决定顺序→制作大纲→撰写初稿→编辑初稿和完稿
除了听说相对的语言沟通外,还有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是指所有不使用语言的沟通。在各种各样的非语言沟通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肢体语言,有些人喜欢从别人的肢体语言中获得一些信息。肢体语言也是我们最常见、常用的非语言沟通工具之一。在鸿门宴中,“亚父”范增(西楚霸王项羽的军师)使用肢体语言暗示项羽杀刘邦,以达到除去后患的目的。其原文这样说:“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肢体语言还有许多丰富的内涵。比如在一个组织内部,不同的角色会表现出不同的肢体语言,来暗示别人自己的不同。领导与下属对空间的支配也会不同,在沟通中自然也因角色的不同而使用特殊的符合自身的肢体动作。另外,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沟通角色之间,肢体动作还会表达出一些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
有趣的是,在印度,点头表示“不”或“不同意”的意思。
以上内容是我根据《沟通圣经》这本书前四章中,针对沟通过程、听说、非语言沟通几个方面的讲解,结合自己的感受,整理而成的内容。这本书中剩下的章节分别就沟通中可能遇见的各种情境——比如打电话、求职、会议等——展开详细的讲述。所以这篇文章仅仅粗枝大叶地讲述为了达到有效沟通,需要注意的一些重要因素。要想掌握具体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可以参考《沟通圣经》原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