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今天再次复习了塑造和矫正儿童行为的常用技术---“正强化”和“负强化”以及许多教育理论倡导的“温柔的坚持”。
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是积极行为预期增加或者已经增加,为了巩固那些已经增加积极行为,撤销原来的那些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带来的痛苦。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撤销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恢复减少的奖金也是一种负强化。
理解上述内容,首先要明白概念中“正(positive)、负(negative)”的含义。在实施强化与惩罚的过程中,如果呈现某事物,就叫做“正”,如果某事物消失,就叫做“负”。因此呈现某事物、导致行动者愉快并使行动者特定行为表现频率增加,就叫正强化;如果移去某事物、导致行动者愉快并使行动者特定行为增加,就叫负强化;呈现某事物、导致行动者痛苦并使行动者特定行为表现消失,就叫正惩罚:移去某事物、导致行动者痛苦并使行动者特定行为表现消失,就叫负惩罚。 “口语上,正强化可以贴上奖励的标签,当一个结果呈现,而自此以后该受到奖励的行为增加了,那么就发生了正强化。负强化可以被解释为解脱,如果一个行为的结果由移走不愉快的事物构成,该行为以后就被增强了,那么这就牵涉到负强化。当一个行为的结果由呈现令人厌恶的东西构成,那么就发生了正惩罚,它以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为结果。……负惩罚包含移走令人愉快的事物,它以未来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为结果。口语上将负惩罚看做类似于罚款的操作”。负强化是好的,人们向往的,而惩罚是不好的,人们力求回避的。因此不能将负强化等同于惩罚。
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对以上方法的运用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课堂上学生的回答稍有进步,老师们都是赶紧大加赞赏。上课铃响,低年级学生刚坐下,老师的表扬就如约而至。甚至每学期的公开课都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同学们做的真好,真聪明!”等表扬开始。可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并没有好转,甚至有的越来越不把表扬或者批评当回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老师们不够“温柔”?还是坚持的不够呢?今天的读书和交流 ,让我想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态度!
“正强化”“负强化”都是行为训练的方法,是针对学生的行为反应提出的。而真正决定行为的关键是老师和学生的态度。之所以以前的许多做法,效果不能持久,根本原因就在于老师或者学生都一直重复着过去已有的(往往是根深蒂固的)态度。许多老师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了无数遍“作为学生,一定要按时完成作业,要及时改错。”的大道理。可有的学生在家疏于管理,家庭作业就是不做。老师打不得骂不得,想严厉惩罚又不敢,怕违背了“温柔”的初衷。无奈之下,只好“坚持”着一遍又一遍地讲那些个早就成了耳旁风的道理。多年的实践和学习再一次证实,“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为求助者提出另外的可供选择的生活态度,被许多理论家公认为是促进治疗性改变的一个共同因素”。对待学生也是一样,要想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必须帮助让学生端正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说,“温柔的坚持”所倡导的其实不是一种死板的行为或者刻板的态度。而是一种平和的持之以恒的态度或随机应变的行为方式。“温柔”,不是对学生不良习惯的“笑脸相迎”,而是代表内心的平和,是“静观”后的觉察,对学生问题背后成因的理解与接纳;“坚持”则更多的是不断探索,给予学生不同的选择,努力改变学生态度的具体行为体现。例如:孩子说:“中午不吃饭了,我要吃西瓜。” “西瓜可以吃,但必须是吃完饭才可以”我答道。
“好吧,我要吃三大块。”
“可以吃一大块”
“不,我要三块!一块太少了!”
“一大块,或者两小块!”
“不,我要三块!”
“好!你可以有三个选择,1个15cm的大块,2个8cm大的中块,或者3个5cm的小块!你要哪个?”
“三个小块!” 孩子脱口而出。
吃好饭,我用刀切下一大块西瓜,然后分成三小块。
“喏,刀没切准,还多给你很多呢,每个都将近8cm了,要重新切吗?”
“没关系,没关系,就这样!”孩子笑得嘴巴都合不拢,抢过盘子就闪一边埋头吃起来。
西瓜还是那个西瓜,一块还是三块之争,让孩子在明确底线的同时,给了孩子选择的余地。坚持原则的同时照顾到孩子的内心感受,虽然没多吃,但是感觉到了妈妈对她的照顾。
态度是知识和经验的产物,它本身又指导实践。态度是情感生活的结晶,体现了对事物的评价。相信只要我们的心态变了,方法变了,学生的态度就会随着实践的改变而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