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先生《我们仨》之浅见

作者: 肃開 | 来源:发表于2021-11-24 18:44 被阅读0次
    《我们仨》

          朴实而不普通,平常而不平凡,字里行间的温情与爱尽洒淋漓。这是我在读毕杨绛先生所著的叙事散文《我们仨》之后的一点感受。

          读书的过程,似是经历了一场不算漫长却足够温馨的旅途,本在读书的我似也穿过了书页,进入了书中的世界,似是在亲历着先生一家三口的故事。

          然而,虽感同身受,却终究没有亲历过先生一家的故事。我很喜欢称杨绛先生为“先生”,女性极少数会被称为“先生”,须得有过特殊贡献之人,才可获此殊荣,如宋庆龄先生,换言之,“先生”这一称呼,含义颇深,意义深远,其代表的责任与尊重不可轻视之。

          从《我们仨》的内容描述中,可以了解到,杨绛先生,自开始工作以后,无论何时都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即使在那个风雨飘摇而又人人自危的年代,先生虽身处恶劣环境,却不忘记身上的责任,翻译著作的工作,无论全职还是兼职,先生都是那般的认真与用心。

          先生在出国留学之时,因为了省下一些生活费,自己主动弃了与老师同学共同修学的机会,一心在家为了钟书先生的学业,做着默默无闻的背后工作者。很多家里的琐事和家务,钟书先生不会也不懂,时常会弄坏了家里的物件,先生总是告诉钟书先生不必慌乱,待她回家自会收拾好。而先生也是说到做到,回家后会收拾起留下的狼藉,将物件修好,家务收拾妥当,让一切归位。

          先生夫妻的朋友也很多,也会时常来到家里,与他们探讨学术上的问题,并共进午餐或晚餐。先生便会准备好饭菜,看到先生描述的烤肉场景,寥寥数字,却觉得那肉已经烤得浸出了油汁儿,加了佐料,咬上一口,让在读书的我也忍不住地咽了一下儿口水,不禁想着该是有多香呢,类似的场景描述还有一些,就不一一举例了。

    书中插图

          先生对于生活的精打细算也很有见解,从书中可以得知,钟书先生是一个天生的较为纯粹的学术爱好者和研究者,也是奉献者。对于日常的生活,钟书先生是不精通的。某一次钟书先生做了早餐给杨绛先生吃,先生深觉惊讶,惊讶之余也充满惊喜,吃得很是欢喜。

          为了生活得更好一些,先生会徒步去寻找房子,也会和房东谈好了价钱,和钟书先生热火朝天地筹备着搬家的事儿。虽钟书先生开始并不赞同,但切身体会到了搬家的好处,就不再如此了。因新的住所可以有自己的卫生间和洗浴室,可以自己准备喜欢的膳食。

          先生会和附近的商店商定好,商店也会将所需的食材和生活用品送到先生的家中。因了时间长便熟识的关系,商家还会告诉先生有些东西不新鲜,等有了新鲜的食材就会马上给先生送来。可以看出先生对于生活是有着很好的规划性的,先生会在预算之内将家庭的生活品质进行提升,给钟书先生提供更好的环境和生活。

          先生虽然放弃了学历的获取,却没有放弃读书,先生会安排好时间,去学校旁听课程,也会去图书馆读书,先生有大量的阅读知识储备。写到这里,想起了郭德纲先生说的一句话:“孩子可以不上学,却不可以不读书”。书是一定要读的,人的文化底蕴与自身修养都来源于书的熏陶,简单的文字却包含着无边的智慧,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读书,书是精神的食粮,也是无形的财富,是用之不竭的。

    书中插图

          从国外回到国内,先生夫妻带回了可爱的女儿,也就是后来一直在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的钱瑗教授。钱瑗教授从小就十分早慧,非常聪明,她很小的时候就能认识很多的字,书倒着看,字也能倒着认,再后来可以将看过的内容复述出来。先生家的保姆,就是根据钱瑗教授背出来的偶然看到的纸条上的地址,而寻到了自己的家人,先生的家人说过目不忘的事情是存在的。

          大多数时候,先生总是跟在自己的父亲身边,因了钟书先生在外工作,只有回家了,先生才会跟着钟书先生,带着女儿,回到公公家去做“媳妇儿”。我觉得先生用词很有意思,对这件事儿的说法儿也很有意思,先生在这件事上,处理的很是明白,对于女儿的教育,先生也很是用心。虽然有些内容,先生只是用了些简短的篇幅浅浅带过,但从先生的文字中,我可以看到先生夫妻处事的智慧,以及对名利的淡泊。

          忘记了是谁说过,说文人总是有些傲骨和傲气的,似是不屑与世俗同流,总是要独立其外,以彰显其与众不同的气节。其实,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我看《觉醒年代》的时候,在民智难开,国陷危难之时,大批文人挺身而出,为百年前的中国寻找药方,他们以笔墨为枪,勇敢奋斗。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前辈在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以北大为基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文人不与世俗同流,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与理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清楚地知道,若没有强大的国,何来幸福的家,所以他们抛却了个人的得失与利益,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

          我常在想,有理想的人是幸福的,因他们知道自己将要去向何方,知道未来的模样,而不会在人海里浮沉,不会在尘世中迷茫。读先生的文字也是如此,先生一家都是有着理想的,他们也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努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也无怨无悔,因为他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他们的每一天都是精彩而有意义的。他们不为名利,不希望被世人所知,却已被世人所知。他们付出的,人们都记得了,即使没人记得,他们也是无悔的,是幸福的。

          先生有一个可爱又懂事的女儿,先生说,女儿长大后,经常是女儿在照顾着自己,钟书先生出差之前也会告诉女儿,要照顾好妈妈。钱瑗教授说话很有趣,儿时,先生抱着她坐电车,她说自己没有“坐”过电车,先生不解其意,后来没有再抱着女儿坐电车,才明白了,女儿说的“坐”电车,是指没有自己用屁股坐电车。先生的文字中字里行间都透漏着智慧和趣味儿,还有深意,细读更觉滋味儿。

    书中插图

          书的内容不算多,若是不停歇地读,一两天也就读毕了。我用了五天左右才算读毕,我读书的确是很慢了,相较于速度,我更享受阅读的过程。我的这本书是32开装帧,除去插图与手记,真正记叙的也不过150页。而就是这简单的150页文字,却写尽了杨绛先生的如画人生,她的文字用词不甚华丽,许是文化底蕴和文字功底深厚之故,有些字词我却是不甚理解,只得联系上下文,囫囵而阅了。

          字里行间的描述,就像是铺陈宣纸,泼墨而作,一个场景结束,就是一幅墨宝收笔,而呈现在读者眼中的,便是那平凡的生活写真。点滴间可见杨绛先生对家庭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认真与细心。我文笔粗陋,确难将内心感受完全表达,也不过能解其万众之一而已。

          这本书采取的似是倒叙的方式,第一章开篇用一种比拟梦境的方式,详细而简略地刻画了杨绛先生陪伴钱钟书先生和其爱女钱瑗教授,最后的那段时光,文中未见忧伤,而字里行间却满是思念与不舍,怀念与哀伤。

          恩爱的夫妻,孝顺懂事的女儿,在先生的笔下,都栩栩如生了起来,读之文字,仿若置身画中,看着那温馨的三口之家的日常生活,他们将平凡写就,以己之身,书写了文学的华美篇章。第二章则记叙了先生与钱钟书先生婚后生活,乘船远渡大洋彼岸,夫妻共同出国求学,以及回国后发生的一系列的日常之事,其中还有些篇章描述了风雨飘摇人人自危的那个年代的些许心酸,细读方知些许浅意。

          先生的文字,平常而简单,平实而温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点滴的生活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也展现了不同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细腻的场景刻画令人如身置其中。虽没有写情,却字字抒情,我想若是有平行时空,他们一定会很幸福,平淡地生活,简单中的温情。袅袅炊烟是人间的烟火,而真实的幸福不在于登高远望,俯瞰苍茫,真正的幸福就于炊烟袅袅之中的平常陪伴。

                                                                文:肃開

                                                              2021.11.24

    书中插图 书中插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杨绛先生《我们仨》之浅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qo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