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互相关爱中成长
一个周末的中午,天儿很热,决定全家带着孩子到农村的水上乐园玩!
孩子个子小,站在水里,水深到大腿根儿,往上爬行有些难度,大人没法下去帮忙。看到三个又高又壮的乡间小男孩正在水里玩的很嗨。我想了想,只能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帮忙照顾一下,没想到他们特别愿意!问后才得知,其实他们也就八九岁。
一个多小时玩的过程中,儿子一声声的叫小哥哥叫得那个甜,小哥哥们把他抱来抱去,一直都不忘照顾他。实在被眼前的一幕幕所感动。
一个大约两三岁的小女孩,坐在滑梯口,不敢下。滑下来的时候,是儿子把他搂着下来的,纯纯的关心爱护,小女孩的妈妈看到了,也很开心。哈哈!
这份关心方式也是之前的一个小哥哥传递给他的,当时儿子还小,那个小哥哥就是搂着他下来的。爱真是可以传递的呀!
买玩具时,孩子挑了两个一样的,只是颜色不同。让我都给买下来。一个自己玩,另外一个分享给小朋友。
记得前几个月给他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玩具,让他送给小伙伴一个,当时还舍不得呢!看来孩子长大了!不仅愿意分享,也愿意送给其他小朋友了。怪不得身边小朋友都愿意跟他玩的,谁不喜欢大方的孩子呢!
之前买了一个除大枣核神器,给儿子示范过之后,放起来便忘了。
一天,我拿出大红枣跟孩子一起吃。孩子突然想起来除大枣核神器了,从柜子里翻出来,开始像模像样地去核。
一开始不会操作,因为不会用劲儿,没有成功。我再次示范,同时告诉了注意事项后,孩子学得很快,马上成功了,笑得真开心啊。然后乐此不疲地给我去核,一小袋大枣都享受完了。除大枣核神器用成了有助生活的好玩具了啊!
(二)在帮忙中获得价值感
游乐场的阿姨们在即时下班关门时,用小喇叭寻找愿意帮忙的小朋友一起收拾,承诺会奖励游戏币。
儿子踊跃报名参加。在各个场地收拾,干得热火朝天的。收拾大的泡沫砖的时候,一开始是几个几个的散着抱过去,然后搭成一小堵墙一起背过去,然后用小推车推过去,不断改进着方法。还不时地鼓励着其他小朋友,看那样子不像是在干活,完全是一种享受!
大约一刻钟后,三个小男孩蹦蹦跳跳地出来了,每位手里都拿着金灿灿的游戏币。儿子开心地说,“帮助阿姨真快乐!下次我还要帮助!”
看来物质奖励对强化积极行为的正面作用真是不小啊!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奖励,而是一种亲情。
快递回来了,发现外包装箱与里边的收纳盒挤的太紧,收纳盒抽不出来。让孩儿爹帮助拽一下外包装,我拉住收纳盒,往出拽。
孩子在一边反抗说:妈妈这是不爱我了!
我俩都不明白发生什么了。
我问:“为啥这样伤心?妈妈一直都爱你啊!”
小儿:“妈妈不让我帮忙!”
原来如此,儿子吃爸爸的醋了!哈哈!儿子认为我让谁帮忙就是爱谁,不让帮就是不爱!儿子觉得被冷落了,孩子的逻辑原来是这样。幸亏孩子沟通,不然怎么会知道呢!
我赶紧解释原因,外包装是由快递叔叔送来的,可能不卫生,爸爸帮忙后得洗手杀菌。省的儿子还得洗手消毒的。儿子听了还是不满意。
我赶紧说,“来帮妈妈擦柜子吧,擦干净给你放书。”
儿子终于开心了,擦得很仔细、也很干净。儿子是要互相关爱的。儿子喜欢与妈妈分享家务,也喜欢帮助妈妈做事。
小区单元门坏了,打开还会自动合过来,除非用东西挡住。如果拿一堆东西,需用力开门不方便。
小儿劲不够,打不开门。等我开门后,用自己的身体挡住,说:“妈妈你先走!我给顶住!”
儿子看到了我的手饰盒,好奇地拿出一条珍珠项链往自己头上套。我告诉他不是套上去,是拧开金属旋钮,戴上后再拧住,孩子明白了。
拧开后,走了过来,走到我身后,戴到我脖子上,转到正面给我拧好。看着孩子认真的小脸,好亲!秋凉心暖!
启示
一些不舍得让孩子出力分担的家长,可能是出于自己对爱的理解,孩子可能不这么认为。如果都能说出来,沟通好还好。若孩子内向不愿说,时间长了,可能有了误会与冷漠,慢慢有了隔阂。表现出来就是一方宠溺,而另一方可能一开始认为不被需要,后来习惯了,造成只接受、不付出爱了。有些家长还以为培养出“白眼狼”了。
让孩子分担家务,一方面可以增加亲子关系,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明白他也是家庭一成员,学会负责任与担当,让孩子在付出当中感受到存在与价值感。将来到社会上也愿意积极担当。
当然让孩子分担家务之后,还得注意及时给予具体鼓励与赞扬,正向巩固持续,让孩子感受到付出中的爱也很开心,并不只是接受枯燥的家务任务,并不只是应该做的。同时要注意不要对孩子各种挑剔,要夸奖孩子的爱心与努力、尤其是初步的成果!
现实中经常听到孩子念重点初中或高中后,学校时间安排很紧,孩子们的脏衣服都积攒了起来,宝妈们每月看一次,帮洗衣服是一件常事,不清楚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可以理解备考时间很紧、只争朝夕。但是考试后的长假期间,便需要让孩子自理洗衣等,参与到家务中。
今天看到一个视频,高考后的男孩在给爸妈做午饭,参与中很开心,一家人其乐融融,益处多多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