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往东去了齐国,孔子十分忧虑,形于颜色。
子贡离开座席上前问道:“学生冒昧的请问,颜渊前去齐国,先生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当年管仲说过一句话,我深以为然,‘小布袋不能容下大东西,短绳子不能汲取深井里的水。’他这么说,是因为人的遭遇有其命运,智能有其限制,这些不可以改变。我非常担心颜回跟齐君谈论尧、舜、黄帝治理天下的道理,而且还进一步强调燧人氏、神农氏的主张。齐君听了之后如果以这些标准要求自己,但又做不到;做不到的话,就会迷惑,君主一迷惑,进言的人就会有杀身之祸。难道你不曾听说过吗?从前,有一只迷路的海鸟,飞到了鲁国的郊外停了下来,鲁国国君听说了,派人把海鸟接到太庙里面供养起来,献上醇厚的美酒,演奏‘九韶’的音乐,用以取悦它,并且宰杀猪羊作为供养它的膳食。结果海鸟目光迷离,神情忧戚,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口酒,三天后就死了。鲁侯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如果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就应当让它栖息于深林之中,游戏于沙洲之上,浮游于江河湖沼之间,让它自在的啄食泥鳅和小鱼,随着鸟群止息。它们最讨厌人的声音,为什么还要那么喧闹呢?像咸池、九韶之类的乐曲,在广漠的原野上演奏时,鸟儿听见了高飞而去,野兽听见了四散奔逃,鱼儿听见了潜入水底。只有人听见了,才会聚集在一起欣赏。鱼在水里才能生存,人处在水里就会死去,人和鱼本性不同,彼此的好恶也不一样。所以前代的圣王并不一定具有同样的能力,也不必做相同的事情。只要作为与实际相符,举措合乎自然,就能做到条理通达而福德长久。”
这是《庄子·至乐》谈到的寓言,在《庄子·人间世》,也有类似的故事,颜渊辞别孔子要去卫国,因为卫国的国君非常的残暴,不正常死亡的百姓堆满山谷,颜渊想去规劝他。孔子说:“不可。别人并不了解你,你劝卫君行仁义,不是揭卫君的短吗?卫君会怀疑你想借此谋取名声,你恐怕因此受到刑罚。虽然如此,你有你的想法,且说说看。”
颜渊说了许多种劝谏的方法,装作天真无邪的样子以求取信任,借助别人的话婉转相劝,借重古代圣人的话化解对方的疑虑。孔子听了后,说,你这样做仅能免祸,怎么能匡正国君呢?颜渊问,那我怎么办?孔子劝颜渊要心斋。何谓心斋?就是把心处于空虚的状态,不为名利所动,没有任何意见非说不可,能说就说,不能说就闭口不言,一颗心寄托在‘不得己’上,这样就可以了。
颜渊去卫国是想劝谏卫君,他去齐国又想干嘛?估计也是想去劝谏齐君,所以孔子很忧愁,怕他说错话有危险。孔子为什么担心呢?
一是“小布袋不能容下大东西,短绳子不能汲取深井里的水”。这说的是颜渊,颜渊的德行修养还不够,达不到获得国君充分信任的程度,也就不能有效的规劝国君。
二是人的遭遇有其命运,智能有其限制。这说的不是颜渊,而是齐国国君。齐国国君的行事风格,这是他生长的环境、天生的才器决定的。封建时代的君主,除了开国的一两代,其余的帝王们生长在深宫妇人之手,才智并不超过普通人,又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你叫他怎么办?他能不昏吗?昏是正常,清醒的反而是例外。所以,颜渊去劝谏这样的君主,不是自己发昏吗?
孔子并没有否定颜渊铁肩担道义的精神,但他借以鸟养鸟的寓言,说明要顺着捋毛的道理。如何顺着捋毛呢?就是孔子说的“心斋”。不谋求名声,不谋求利益,没有成见,没有个人目的,当说的时候就说,不当说就不说,一切皆是“不得己”,好像有什么东西推着自己走,这样,在虎狼丛中也能全身保真了。
有人说,既然那么危险,不去就算了。但如果大家都不去,老百姓不是更加没有希望吗?
庄子深谙其中的矛盾,所以出了个计策,去是可以去,但要聪明点,要抱着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可能还有机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