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厚说心理上班
你不必一直过“只争朝夕”的生活

你不必一直过“只争朝夕”的生活

作者: 9ea59f5b007f | 来源:发表于2017-06-01 07:49 被阅读534次

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很舒服。

这两天在家,偶然看到一篇旧闻:《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豪迈誓言:我们要跑步奔向祖国的未来》。充满时代特色的标题,让我直接笑出声。

这篇1978年的新闻报道,讲的是中科大办的少年班,招了一批十三四岁的“神童”,要往顶尖科学家的路上培养,所谓“跑步进入祖国的未来”。讲真,若不是今日以上帝视角回看,确实很容易被这种昂扬的言辞打动,看得肾上腺素分泌。

最终,当年的天才少年代表,“神童”宁铂长大后跌下神坛——他一度出家为僧,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因为人们对教育规律的重新认识,少年班早已渐渐式微。

然而,没有褪去的,是全社会那种只争朝夕的焦虑感。

几乎所有的鸡汤公众号,都在告诉你,“你没有资格休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快速进步的秘诀在这里”,“为了干掉你,知道我有多努力吗”。我们对于快速成长的渴求由来已久,这两年愈演愈烈,仿佛后面有洪水猛兽,不跑快一点就要被吞没。

好像今天不打鸡血,明天就会衰竭;今天不给孩子报各种早教班,明天就要被盖章“输在了起跑线上”;今天不买房子,明天身价就赶不上隔壁老王,后天就要被清除出中产的队伍;你不比别人好,别人就会碾压你,所以你要更快更美更强。

“多数人二三十岁已经死了,他们变成自己的影子,不断重复以前的自己。”很多人看起来很努力,不过是在重复别人的套路和过往的自己,没有生长出新的自我。

去年的圣诞节,我和一班闺蜜一起吃饭,其中一位好友带来了她的表妹。这位表妹比我们小三岁,从小随着父母出国,在澳大利亚长大。我对异国生长的年轻人的想法比较好奇,一直抓着她聊天。原来她上大学时和我专业一样,都是读会计的,毕业以后虽然工作好找,可她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于是离开澳大利亚,去欧洲游历,靠打零工养活自己。半年后,突然对服装设计产生兴趣,自学了一段时间,然后转去到新加坡读设计课程。在新加坡,她得以接触离别多年的华人文化,又萌发了回到国内生活的想法,读完学位后直接来了杭州。她平时在培训班教小孩子学英语,周末坐高铁去上海、苏州、北京到处逛。这个无房无车无男友无固定工作的26岁“四无”女孩,一边体验生活,一边寻找方向。

她身上有典型的澳洲气质,自带一种慢悠悠的个性——对每一个话题,充满好奇,不急着发表意见,尽管她可能是最有发言权的。你若向她提问,她愿意娓娓道来,不会一两句俏皮话打发提问者。她并不着急定下来,也没有择一城而居的想法,更不会用迷茫、无聊、焦虑来形容自己的状态。

这种浑然天成的自在状态,我好想已经很久没见到了。忍不住会想,到底是在另外一种环境下长大的,一样是寻寻觅觅,但是不急不争的,未必会落在急吼吼的人后头,至少,不会错过自己想过的人生。

我记得多年前看过一个嫁到北欧的中国媳妇写的文章,她作为全职主妇,把全部精力花在孩子身上,陪着学中文学钢琴学游泳。结果婆婆来了一看,孙子几乎不出门玩,婆媳两个大吵一架。婆婆走的时候还在生气,你怎么能剥夺孩子的童年!他现在就是在门口玩泥巴,和邻居小孩打架的年龄啊。她很委屈,我一切都是为了栽培孩子成材。又是一次经典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你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家说“孩子,你慢慢来”。

吴晓波写过,商业社会其实有两种哲学,一种叫做求变,就是常说的找风口。另外一种哲学叫做不变,像巴菲特,1988年开始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一握就是几十年,在不变中让时间检验价值。

亚马逊的创始人,光头帅哥贝佐斯曾经说过,“我常被问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10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我很少被问到,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什么是不变的。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你需要将你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务上。”

他们不怕自己慢,不怕这个世界的改变把自己甩开。他们愿意在找寻自己真正认同的价值上面花时间,一旦找到,就当做信念,从此坚守下去。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战略上的勤奋”——磨刀不误砍柴工,我先确定战略,再进行战术上的努力。

几年前,癌症过世的复旦青年教师的于娟,在她生命后期出版的书里写过这么一段——“我曾经的野心是两三年搞个副教授来做做,于是开始玩命地想发文章搞课题,虽然对实现副教授的目标后该干什么,我非常茫然。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情拼了命扑上去,不能不说是一个傻子干的傻事。得了病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于娟的履历,堪称完美,一路博士毕业出国留学就职于复旦,属于“别人家的孩子”。即使是她,在最后的时光,也后悔以前看到别人考各种证书自己也去考,看到别人参加了什么培训自己也要去,把出生几个月的孩子丢给老家的父母。这一切的发奋图强,耽误了她认真思考和把握“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

当年的少年班,是文革过后,百废待兴,全社会需要跑步前进的产物。我们生活的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尝够了落后挨打的滋味。过去的四十年,又经历了先发达国家花了两三百年走过的历程,对于“伟大复兴”,有深入骨髓的追求。

父母那一辈50后60后,年轻时挨过饿受过穷吃过苦,最可怕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被时代耽误了青春,没有完成系统教育,一生过得委屈而庸碌。他们有过“失去的十年”,所以一旦自己的孩子哪怕有一点点落于人后的迹象,立刻着急上火。

他们催婚催生催买房,不想让你有任何闪失,不接受任何脱离主流轨道的想法。而我们这一代80后90后,面对的情况是另一种窘境。我们进入社会的时候,改革开放的红利已完全释放,互联网大潮也过去了大半,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过于稳定的薪资和工作,其实是一种长期的相对下降通道。城市房价高企,而以结婚生子买房为指标的“人生赢家”理念仍然是主流思潮。

看起来可选的东西那么多,你能够拥有的却那么少。两代人出发点和境况不同,形成家里的东风西风之势,一旦被压倒很可能将来要后悔,不被压倒的也两败俱伤。

你应该拿出样子,好好奋斗的时候,应该是确定了方向,能远远看到前方的美景和自己的时候。在人生还没开始时,真的不必太心急。

千万不要越长大,越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越拼命证明自己能够做到什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作家艾丽斯芒罗的写作生涯,是接近40岁的时候开始的。对大多数女人来说,40岁是个可怕的年纪。可是芒罗认为,如果25岁就出版小说证明了自己,那说不定是件糟糕的事情。

真的想做一件事,总有办法挤出时间精力,除非决心不够大,意愿不够强。

谁都会有不那么明晰的阶段,失落的状态,不被认可的时候。

生命不需要每时每刻都冲刺。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就当是上帝给的悠长假期,这个时候就应该好好享受假期。当突然有一天假期结束,时来运转,人生才真正开始了。”记得这句话吗,这是日剧《悠长假期》中,落魄的男主对遭遇新郎逃婚的女主说的。

龙应台写过一本书,叫做《孩子,你慢慢来》。34岁第一次当母亲的她,一边温柔诉说“孩子,你可以慢慢来”,一边请求“成年人,对于孩子的教育,也请你们慢慢来啊……”

我想说,成年人啊,有时候请你也慢慢来。

相关文章

  • 你不必一直过“只争朝夕”的生活

    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很舒服。 这两天在家,偶然看到一篇旧闻:《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豪迈誓言:我们要跑步奔向祖国的...

  • 过你不必羡慕别人的生活

    这算是我的生日愿望吧

  • 不言说生活繁琐

    不管经历过什么, 不必言说生活繁琐, 不管发生着什么, 你只需认真的生活。 生活没有那么多矫情, 你不必时常感慨万...

  • 生活日记

    一直喜欢远离人群,合则聚,不合则分,不必迁就谁,也不必谨言慎行,已经开始过迟暮之年的生活,散步,养花,看书,...

  • 我的小生活

    生活不必互比奢侈,因为够活就行;生活不必穿金戴银,因为舒服干净就行;生活也不必斤斤计较,因为能过就行。而我...

  • 不必犹疑,你本可以过更好的生活

    文/老春(原创) 利用初三、初四两天的时间去给亲友们拜了年,顺便去电影院里看了场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 走亲访友...

  • 随遇而安

    生活是你自己的,你不必生活在别人的评判之下,你不必太在意别人的想法,你也不必邀请太多的人进入你的生活。放手,才能走...

  • 过自己的生活,不必羡慕他人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每天早上起床上学上班,接着中午急匆匆地吃上十几块钱的便当,下午再固定乘坐同一辆...

  • 我们不必着急过想要的生活

    再见到陈尘,已经是四年后了。站在人潮汹涌的街头,被风卷起来的黄土裹了一脸,他原本轻易令人着迷的英俊好像被时间硬是...

  • 学会生活

    不必去指责生活的乏味 不必去挑剔生活的枯燥 不必去计较生活的得失 不必去回避生活的烦恼 愤怒是愚昧,让你时时受罪 ...

网友评论

  • 飘雪的季节:写得很好,现在人都急功近利,人又比较迷茫
  • 漫步春末夏初:生命不必每刻都冲刺。
    56279bf15181: @漫步春末夏初 是的,为什么不呢?有些事情就像熬汤,要到火候,急不得的

本文标题:你不必一直过“只争朝夕”的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es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