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群五年级的孩子,用清脆的童声流利地背出了这首每逢重阳引用率最高的唐诗。全班十九个孩子(包括两个家中平时讲英文的混血的孩子),除了九月刚从美国移居澳门的骆青臻外,十八个都背得朗朗上口。
“真棒!”我忍不住说。
“张老师,小三下学期的语文课本上有啊”,“我们学过的啦,当然会背啊。”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
“老师,我们会背诗,是不是可以出去玩啦?”孩子们囔囔着,
“不行,还要能回答三个问题”我说,
“快问,快问……”孩子们迫不及待,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我问,
“王维……”、“王维……”孩子们等不及举手抢着答,
“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我再问,
“唐朝。”这回是异口同声,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什么?”课室里一静,
“老师,‘猪’和‘鱼’插哪里?怎么插呀”,趁大部分孩子思考的空当,插班生骆青臻晃着他的圆圆脑袋举手发问了,
“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孩子们哄堂大笑,
“怎么了?”骆青臻摸摸自己的圆脑袋,扑闪着大眼睛,莫名其妙的看着大家,
“哈……骆青臻,你看,是‘茱萸’,草字头的,一定是一种植物,不是‘猪’和‘鱼’啦”,叶晓宁举手征得我同意,上来在白板前写下了“茱萸”两个字。
“我也记得是一种草,不过忘了是干嘛用的啦,小三时邱老师教过的……”苏文曦也举手说。
“好,大家回去查查资料,‘茱萸’究竟是什么?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古人为什么重阳节要喝菊花酒?明天如果答不出来,后天我就不带你们去郊游啦。”我说。
这个周一,正好教到第九课《登高记趣》,课文讲的是一个叫素惠的女孩和家人重阳节到效野公园登高赏景、野餐、放风筝的故事。正好我也想组织孩子们重阳节前到郊野公园秋游,活动结束后,让孩子们写一篇游记。于是我跟孩子们说,如果他们能背出与重阳节有关的一首诗,并能回答我的三个问题,就带他们去郊外公园秋游,所以便有了上述一幕。
(二)
这些国际学校长大的孩子们,家庭都比较西化,除了每周六节中文课能接触些中文,其他课都是用外藉老师用英文教授,平常阅读都以英文为主,父母工作忙碌,家里常伴他们的东南亚藉的外佣也都是讲英文的,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少之又少,更别说象骆青臻这样的“ABC”了(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的首字母缩写,又叫香蕉人)。
骆青臻是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移民华人,虽然也是黑发黄皮肤,但自小就受美国文化、美国教育的熏陶,说一口地道的美国英语。如果不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隔三差五的去美国探亲,和他们讲讲普通话,在家中逼着学些汉字,很可能连大家背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都听不懂,更遑论能问问题了。
即便是生长在本地的孩子们,对于传统节日的了解也甚少,所以,我要孩子们学了第五单元“传统节日”的《买灯笼》和《登高记趣》两篇课文后,从中秋和重阳两个传统节日中自选一个做本小册子,介绍两个节日的由来、民间传说、过节的民俗等等,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
“张老师,我查过了,‘茱萸’是一种香草,古代人觉得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邪。”
“老师,老师,我也查了,恒景带大家登高是要避开瘟魔,瘟魔会把疾病带给人,但它怕茱萸的香味和菊花酒的酒味……”
“老师,老师,我查到重阳节还有些地方会吃重阳糕,那不是为了避邪,是为了敬老哦,所以重阳节又叫敬老节的。”
没等得及到下午第二节的中文课才跟我汇报他们上网搜资料的结果,中午我在高小部走廊值日时孩子们就围着我叽叽喳喳说开了。
“老师,我们答对了吧?明天可以去郊游登高吗?”
“好吧,都对了,明天我们去大潭山郊野公园登高。”
“Yeah!太棒了!”孩子们欢呼。
“就算你们都答不出来,我明天也会带你们出去的,报告早打好了,校车也老早定了。”我笑咪咪地在心里说。
2017/10/28
孩子们做的小册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