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魏惠王满含着悲愤对孟子说:我们的魏国曾经那么强大,现在却连遭耻辱,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这些都是帝国的耻辱,我想一洗前耻,该怎么办呢?
孟子引导魏王实行仁政,收服民心,认为仁者无敌,哪怕是方圆百里的小国,最终也能王天下。
孟子的这段话实在没有说服力。
再仁义也改变不了你的国力,没有国力,便难免成为别人觊觎的对象。
因此韩非子在《五蠹》中引用徐偃王的例子来证明仁义的无效,据说徐偃王好施仁义,归顺臣服的有三十六国,由于威胁到强大的楚国,最终被灭。韩非子的观点是仁义没有用,自己有实力才是关键。
这些大辩论家的魅力在于,你看谁的文章都觉得有道理。
看完韩非子再看孟子,的确觉得迂腐,但是韩非子的观点也禁不住探讨,如果最终凭借的是实力。徐国本身就是小国,你再努力,即使法令严明,国家富足,和大国相比依然是国力悬殊。
那小国如何在大国间周旋,合纵还是连横?韩非子也提到这些都不是自保的方式,不管是联合小国还是依附大国,都要有利益交换,出让土地,购买军火,开放权益,最终都有引狼入室的可能。
由于自身实力,小国免不了始终在夹缝中生存,而且长远看,免不了都有被灭的命运。虽然都在倡导文明的多元化,但是政治和人性从来不以文明为蓝本来书写。
就像两千多年的魏惠王,曾经那么强大,曾经那么努力,曾经那么悲愤,但那满腔的爱国热情激不起我们丝毫同情,觉得那只是历史的一页,再普通不过的一页。
既然未来不可知,或是充满了悲观的可能性,我们能发掘出仁政的新的意义:今天的施仁政总归能惠及当下的百姓,“斑白者不负戴于道”不至于成为这么多年都难以实现的梦。
(五)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