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因家庭变故早早踏入社会。
孤苦无依时,米考伯先生一家给了他安身之所。
因而,大卫对这家人深怀感恩。
每当米考伯太太哭诉生活艰辛,女佣不听话时,大卫总是耐心倾听,用心开解。
每当米考伯先生因欠债被法庭传唤,被债主纠缠时,大卫总是守在旁边,不断安慰。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辛苦工作一周的大卫终于可以喘口气。
结果,米考伯太太又哭丧着脸出现了。
她对着大卫诉说起重复了几百次的丧气话:“我不拿你当外人,所以不瞒你说,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已经到了最危急关头。”
大卫心头沉甸甸的。
他强压下不适,继续不厌其烦地开解着对方。
但事后,大卫郁闷地发现,米考伯太太的坏情绪不知不觉间侵扰了自己。
一向乐观的他,一回想起自己这些年的可怜处境,变得郁郁寡欢。
不仅对未来丧失信心,更是对生活感到迷茫,甚至绝望。
或许在某个时刻,我们都曾是热心肠的大卫。
看不得别人受苦,看不得别人遭难,像个充电宝一样,为别人充能,为别人续航。
可是,超负荷的输出,会造成严重的自我损耗。
稍有不慎,还会把你卷入负能量漩涡,污染自己的情绪。
毕淑敏说:“如果我们始终不拒绝,可能不会伤害别人,但是我们伤害了一个跟自己最亲密的人,那就是我们自己。”
赤诚待人是好事,但也要警惕“二手情绪”的污染,拒绝超出尺度的付出。
到了一定年纪,比起盲目为人保驾护航,更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的心力,在飘摇的人世间换得一份妥帖周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