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078b812bae726852.jpg)
除了来自古典文学阵营的批评外,黑格尔在哲学上对浪漫派展开的批判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有失偏颇并且过于简单化的评价。在黑格尔看来,浪漫主义乃是对费希特的“知识学”进行了片面的、消极的发挥和引申之后的产物,而小施莱格尔“反讽”学说的深层根据正是费希特的自我意识理论。
费希特“把‘自我’——当然是抽象的形式的‘自我’——看作一切知识、一切理性和一切认识的绝对原则”。在他那里,无条件地设定自身的“自我”具有一种抽象的绝对性,通过自我设定非我和自我设定非我与自我的统一的本原行动,“一切积极的内容都淹没到这种抽象的自由和统一里而被消灭了”。
既然“一切东西,都只能看作由‘自我’的主观性的产品”“‘自我’就成为一切事物的主宰”,“这就无异于把一切自在自为的东西都看成只是一种显现”,看成“只是一种由‘自我’而来的形影,完全听‘自我’的权力任意自由摆布”,于是“这种‘自我’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绝对自我了”。“自我”的抽象性使得“费希特的主观性观点带着以非哲学的方式发挥出来的倾向,所以这个观点的完成依靠着一些属于感觉的形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704fe74ddc93c3c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b23ba2b5d8c9fb3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3bc8cef71d1751b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3a57d2f2a8cd1cb0.jpg)
浪漫主义的“反讽”说正是利用这一点无限地抬高“自我”,使得费希特那里的“绝对自我”进一步被任意的感觉形式所支配,否定一切客观的、真实的、自在自为的东西,把一切在法律、道德、宗教等领域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都看成是虚幻无聊的,而认为真实的、有价值的仅仅是“自我”本身的主体性,但“这主体性其实也就因此变成空洞无聊的”。
可是这种抽象的、空洞的“自我”无法在“自我欣赏”中得到满足,它“毫无能力自拔于这种空虚”,“无法离开这种孤独自闭的情况,摆脱这种未得满足的抽象的内心生活,因此他就患一种精神上的饥渴病”和“病态的心灵美”。而且“这种病也是从费希特哲学产生出来的”。
因为在费希特的“知识学”中,“从实践的范围看来,终极的东西在于自我的活动是一种仰望,努力”,这种终极的东西,即通过理性无条件立法的道德实践来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绝对同一,只是一种渴望达到却又无法达到的“应当”。
所以即使诺瓦利斯已经意识到“主观性是有缺陷的,它急迫地要求一个稳定的东西”,“在诺瓦利斯的著作里表达了一个美的灵魂的这种想望仰慕之忱”,可是问题在于,诺瓦利斯的“这种主观性只是停留在想望仰慕的阶段,没有达到实体性的东西,这种主观性的火焰在自身内就熄灭了”。
虽然黑格尔在他的成熟时期的著作和讲课中不遗余力地贬低浪漫主义,但是如果我们对黑格尔早期思想的发展稍有了解的话就不难发现,黑格尔成熟时期的诸多核心观念其实都直接来自早期浪漫派。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9ac746c476f93c2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