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评(影评)变现私房课家庭教育读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什么有时候我提问老师却不回答,我好像找到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什么有时候我提问老师却不回答,我好像找到了

作者: 我不可以叫小玉咩 | 来源:发表于2022-07-07 10:11 被阅读0次

    DAY1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挖空心思研究一个问题,但还没有想通。“悱”是好像想明白了,但又说不出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要等学生动脑筋到一定程度了,他才去启发他,点拨他。“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孔子就不多讲了。

    我报了个关于心理学的线下课,老师们通常都是心理相关专业的牛人,要么某知名大学教授,要么是某知名机构主力研究者。

    论专业论学识,对我这个初学者而言都是大师级的存在。

    但我是个又愚钝又懒惰的学生,奉行“拿来主义”,心里有什么疑问,逮着机会就随口提问。

    有时候我运气好,问到“点儿”上,老师就当场解答,我有了得到答案的满足通常会一个接一个的提问,期待的是更多“直接的答案”,多方便,完全不用我思考。

    后来我却发现一个规律,我提第二个问题获得回答的机会小很多,如果接连提第三个问题,台上的老师们就算看见我示意提问的动作,他们也是不会给机会让我问问题的。

    老师们到底作何考虑我当然不可知道。

    但今天看到孔老师的话,我好像有了一些些领悟。

    先把“机会也要留给其他同学”这一角度放在一边。

    我来分析一下我自己。

    通常,我提的问题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老师讲的知识点,我不能完全理解,需要补充解释。

    这个方面,我通过提问会对知识点理解的更充分一些,但这个理解是是属于表面的。我思来想去,得出一个结论,我当时只是满足于我的到了一个答案,至于这个答案是否帮助我理解,强化知识点,我并没特别在意。

    如果继续深挖我的这种满足感,我只是在尝试消化这个知识点的同时,顺着这个知识点往下继续思考的延伸。

    实际我没有消化,因为没有可以链接的实践,这不能强化理解知识点。所以我认为,如果我是老师,我也会觉没有必要继续顺着这个问题再回答提问,说更多,反而更不好消化。

    这个方面,我需要了解和消化当下的这个知识点,而不是延伸。从这个角度上讲,老师不会回答我的“第二个问题”。

    另外一个方面是知识点我知道了,但是我没有预习过,不知道老师讲义的结构。

    我把它定义为一种“杞人忧天”式的提问,老师会告诉我,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问题,这时,我陷入一种尴尬。不是我没有思考,而是我太着急。

    这种因为对课程结构的不了而提出的问题。提出来一次,接下来我自己也是不会产生提第二个问题的想法的。

    因为这是“时间的问题”。

    即便有第二个问题,我想老师也是不会回答的,因为我本身上课就没有带着思考的。连听完知识点的耐心都没有,又哪里来的“不愤”和“不悱”呢?

    作为一个愚笨的学生,我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顶多是结合自己切身实际的情况,在脑子里想一想,这不是好的学习方法,我明白。

    但我想老师们、教授们应该比我更明白,所以通常我只会被采纳一个问题。这是一种鼓励,我得到答案,会变成一种动力,但这个答案本身其实没那么重要。

    原因是我没有对这个答案进行更深刻的强化和记忆。我提问的目标只是为了得到一个标准而明确的答案。我并没有去理解、去吸收和消化知识点的时间。

    解释我的这种状态,感觉我好像个书呆子。

    在孔老师的教会教诲下,我觉得我这样学习非常不对,于是,我想下次上课,即便我要提问,也要想好了再说,说了之后也要思考再三如何吸收,这才是由“不愤”到“不悱”吧。

    仅得到答案的满足,和由“不愤”“不悱”而得到的满足。

    这两种满足是不一样的。

    所以孔老师说,不是由心而生的疑问和思考,不去做过多的点拨。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不管是做老师还是做学生,都需要这样的察觉。

    (举一反三,我也感觉是下一个话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什么有时候我提问老师却不回答,我好像找到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bu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