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活在和平年代能自由追逐文学梦想的自己感恩。
文学,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像明朗夜晚中抬头仰望的星空那么远;也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像从书本上看到的珠穆朗玛那么高;但她又是那么的重要,在生活中担任必不可少的角色,并一直陪伴着我前行。
小时候365个童话故事点亮了对文字的好奇,不同的文字组合在一起竟然能让自己着迷;一千零一夜燃起了对世界的好奇,原来在地球上还有除了黑头发黄皮肤之外的奇迹;一本本薄薄的故事会竟承载着世间乐哀怒喜,它向我揭秘了大千社会的神秘;豆蔻时挑灯览平凡世界的苦难,似懂非懂地解读着命运的扭转;碧玉年华的年纪喜欢上狂人日记,认识了那个文思革的大家,原来身高和才华没有半点关系;毕业季的夏天搬着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啃完,感叹那个叫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人儿啊真能写,能写出像他的名字一样长的厚厚的字典……
那些的字汇集到一起有了一个名字—书,没有人告诉我哪些该读哪些不能读,像五谷杂粮一样吃到肚子,还真养育了一颗喜爱文字的心。清新小桔灯的冰心奶奶、温柔的琼瑶阿姨、仗义的金庸爷爷、坦诚的莫言伯伯……只要好看就一系列大包大揽,直到有一天我看了这本刘再复老师《文学常识二十二讲》,才清晰的知道原来看过的是“文学”。原来文学就在我的身边、就在我的眼前、就在我的心里面,也一直与她相伴。我雀跃我欣喜更为之疯狂,因为我坐拥一个大宝藏。
感恩让我遇到这本书。
其实这是一本刘教授给一所大学上课后整理课稿,从第一章开始像剥玉米一样,一片一片打开了我对文学的神秘感,让我清醒的认识到什么是文学,还有并不是只要写出来的都能称之为文学作品。先生给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多种精神价值创造形态中最自由的形态,是自由心灵的审美存在形式。每一课都有细讲,文学真实超越的天性、作家应有怎样的心灵、想象力和审美形式要素、文学的净化—警示—范导功能、与自然与自我与艺术与人生与文化等等的一一剖析,让自己醍醐灌顶。
说实话看的时候仿佛拨开了云里雾里的飘渺,见到了文学的真身,但合起书来详细地介绍还真的没有那个记忆力,总之是真真切切地领悟到了,其中对书中两个知识点印象最深,第一个是什么是“文学创作的初衷”?刘老师用简单精辟的“有感而发”四个字来概括。他解释说:诗人散文作者、小说作家(开始时并无“家”的桂冠)开始写作时并没有当今作家那么多功利企图,只是“有感而发”。或者说只是心灵有所需求而已。“有感”之“感”,是一个极为丰富的概念,包括感觉、感动、感触、感悟、感知等,更具体地说,人因为有痛著感、压抑感、孤独感、恐惧感、伤感、罪恶感快感、耻辱感、发现感等感觉、所以才想表达出来、才想诉说、才产生写诗作文的冲动和欲望,可谓是‘人有七情,应物所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就是说在简书写着的人儿们都在进行着文学创作啊,参与文学创作多么神圣的事情啊(窃喜)!是的这种感觉不写出来表达出来难受,开心啊肺腑之言。同时老先生认为是“能写出人性的困境与人类的生存困境”乃是文学创作的密码。这个就要历练了,享受生活的每一天收集起来就是创作的素材。
第二个知识点写作大忌和怎样才能算是成熟的作者?要想写的好要经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抛弃旧三腔调(学生腔、教化腔、文艺腔)的过程,所以写作的大忌就是装腔作势。成熟的写作者下笔一定要自然,要质朴,要真实,完全没有表演了那才算到达如火纯青的成熟。这个成熟对所有人来说既是一个梦想也是一个漫长而又美好的过程,但只要保持对文学的“有感而发”即出自内心心灵的需求而发,把创作看作是一种活下去的需求的话,那一定会有成功的可能。马爸爸不是说过嘛:梦想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对与这种能拿到大课堂上授课的通俗易懂知识教科书,相信对有文学梦想的朋友真心的受用,真心推荐。感恩遇见,学以致用。
【此文仅本人读后愚见,不喜者勿喷】
宝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