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家家必备之物,花色繁多轻巧灵便,是家庭中最寻常的物件。旧时,伞又分为旱伞和雨伞,清末民初时期就有了旱伞,是用纯棉布做的花色俏艳,老百姓称为洋伞,而中国早期的雨伞则是用油纸或油布制作。现代的伞则都是防水布、尼龙布的,八十年代还有用塑料布做的雨伞。
油纸伞,就是戴望舒笔下“雨巷”中的那种颜色鲜艳的伞,一般是用素纸做成,上面绘有各种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两面刷上桐油晾干即可。此伞花色繁多十分漂亮,可经不起大风大雨的吹刮这样容易破损。而现在江南的油纸伞俨然已成为一种时尚的记念品。
我不知道雨伞起源于何年何代,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一番苦思之后,得到的想法是雨伞可能是从竹斗笠和蓑衣演变而来的吧。古代的人雨雪中出门都是身着蓑衣头带斗笠的,蓑衣的样子有点像现在的雨披。从古诗中您就可以看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渡头风雨晚生寒,蓑笠渔翁坐钓船”,蓑衣、斗笠是古时风雪中远足人的标准装备。当然古代也有人在大雪中穿轻巧斗篷的,那也是有钱人的事了。
儿时的我所看到的雨伞是竹子制作的,竹把,竹细条为龙骨,油纸为面,收拢后直径约有十公分粗细上端略细一些,长度有近一米长,竹柄上端有一铁卡子保持伞张开后不会自动闭合。雨伞一般以紫红色为主,走长路时可以拴一根细绳背在后背,此种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较为笨重。拿现在的时髦话来讲绝对是绿色环保的产品。
“修理雨伞旱伞!”一声声的吆喝,在小胡同里回荡,引来了一大帮孩子围着看热闹。修伞之人挑着一副担子,里面有修伞的工具和备件。主要修理项目是:换雨伞支撑龙骨,换伞面,换卡子,修补损坏了的伞面。有一句老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许多问题在修伞人手里几乎不成问题,手法极为娴熟,三下五除二就能修好了。
例如伞面破损,修伞人先把伞撑开看破洞的大小,几个破洞,谈好价钱。然后娴熟的拿出一张素纸,根据破洞的大小形状将素纸裁好,裁纸的时候一定要比破洞大一些。首先将伞打开在破洞周围处刷上桐油顺手把素纸贴好然后用干毛刷擀平,用手把伞里面破损处的油纸抚平后贴在素纸上,伞里外面修补好的地方再刷一次桐油,张开伞晾干后即可使用。
如果是油布伞则是先将破损处用针线缝好,再用裁剪好的一块油布覆在破损处,用细针细线缝补好后再刷上一层桐油,以防修补处慢慢渗漏。题外话:油布,就是用上好的白素布,两面刷上桐油,晾干后即是油布。
您别看就是一把普普通通的雨伞,修理起来也是马虎不得也最见功夫,所贴的油纸、油布以竹条龙骨为参照物横平竖直要有艺术感,不能歪七扭八的那样看着就别扭,那也不叫手艺呀?再说了,修伞人耍的就是手艺呀,那两下子最吃功夫。
其实游走于街巷的修理行业不止修理雨伞旱伞的,还有:锔盆锔碗的,锢露锅的,焊洋铁壶的,磨剪子戗菜刀的,修理桌椅板凳的,修木桶锅盖的,修理搓板的,还有哪河北口音:“有钢种锅换壶底”的吆喝声。如今许多修理行业已经悄然消失了,只存在历史的资料中。
壬辰年九月二十五
一蓑烟雨任平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