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

作者: 新海说 | 来源:发表于2017-05-15 15:56 被阅读29次

    一,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经司马兄推荐,今天有幸相识《暗时间》,晚上把目录,自序,以及一些书评看后,开始对这本书逐渐产生兴趣。

    前面一直在学习时间管理的书籍,运用时间管理的方法,但总感觉在思维层面上缺些什么?

    1,缺乏对一些事物的深度理解力

    2,缺乏对一些事物的抽象化能力

    3,缺乏对于如何提高记忆力好的方法

    4,缺乏对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好的方法

    总之,结合读到《暗时间》前面的内容,我觉得可以通过这本书来解决我心中一直困惑的问题。

    1,希望通过这本书,逐渐构造自己系统的思维框架体系

    2,希望通过这本书,提高自己的效率

    3,希望通过这本书,提高自己的自律,思考能力

    4,希望通过这本书,学习比我“维度”更高的人,看到更宽广的世界

    二,10分钟略读

    作者在自序中讲到,这本书汇聚了作者8年间的体会与思考,主要围绕时间管理,如何学习,心智成长三个三个方面。因为这是博文的缘故,其中每一个专题即可独立阅读,最后又相互联系,最后一章,作者利用数学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思考和认识。

    image

    三,分析阅读

    暗时间


    暗时间定义

    作者所指的暗时间,是大脑不断进行有效思考,推理的时间。
    通过不断思考,来提升思考力,理解力,从而指导我们高效行动。

    价值量图

    如果说把人的大脑比作是电脑的CPU,空转和满载运转,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还也一天,坏也一天,为何我们不将大脑的CPU运行的更有价值。

    说到价值,并非是时间的投入,电脑开机一天,什么都没干, 你能说它产生价值了吗?反而因为耗电,浪费资源。衡量一个人的成熟与否,不光要看他的实际年龄,还要看他的心理年龄。作者在此举了个例子,如果将一个人完全封闭在某种环境中,不让他与外界交往,等18年后,他成熟了吗?这个人会有更大的价值吗?显然没有!

    价值的产生不光要靠时间的投入,还要讲求效率。如果将价值的产生通过函数图像来表示,时间表示横轴,效率表示纵轴,图形所包围的积分面积,则代表了价值量。


    价值量图

    但通过图中,我们不难发现衡量价值量的多少,首先关注的是效率函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投入很多时间做一些事,但始终做不好,原因是我们或许一直都是在进行低效努力罢了,效率函数一直很低,价值量还是依旧很小。

    我们要提高我们做事的价值量,应该从提高我们效率入手。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而不同的是,人们面对这24小时,有着不同做法,最后也就表现出不同的结果。

    如果把人生可存活的时间长度比作沙漏中的沙粒,最初沙粒都是一样多的,但是由于每个人沙漏的瓶颈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较粗,有些人较细,显然较细的那种人,他们的生命的长度将会更长。

    如何提升我们的效率,提升我们暗时间利用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作者在这本书着重要给读者强调的。

    设置任务进度条


    我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会有种不安全感,有种焦虑感。当我们打开两个需要加载同样时间的软件,一个有进度条,一个没有进度条,我们的心情是不一样的,面对那个没有任何指引的软件,我们可能打开后,看不到它启动的痕迹,我们就会关掉它,可是对于那个有进度条的软件,我们可能会耐心等待直至加载完毕。

    因此当我们完成一些任务时,同样可以给任务划分成各个小的模块,完成某些模块,我们的进度条就前进几格,当我们能够看到预期的结果后,我们心中的焦虑感就会满满消失,同时也会因为前面完成模块产生自豪感。

    对于这一点,我决定要开始在我的任务计划中详细运用它,把我需要完成的计划,分成若干个小计划,将这些小计划对应不同的进度条,一点一点完成。

    畏难心理谁都有,但困难只是纸老虎。很多时候,当我们去做某些事的时候,往往这些事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我们就会产生焦虑,觉得自己做不好,觉得自己有损失,这其实是人的正常反应。

    但我们可以不妨这样去想,当我们遇到一个自己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说明自己在这块有缺陷,有漏洞,在这里,我们就值得去认真重视它,我们就需要去解决它,一味逃避,终究不能解决问题。

    此时面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充分认识问题本身,这个问题难在哪,它需要哪些知识,可能在这个环节,由于我们的知识水平,眼界所限,我们也会感觉很难分析问题,那么此时就不妨多利用搜索,多去询问他人,弄清楚问题是什么,该怎么做?接下来就将任务分解成进度条的模块,根据自己水平一点一滴完成。大问题化小,小问题便可轻松解决。

    然而我们过早退出,非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我们一次又一次产生更深的畏难心理,终将陷入恶性循环。

    读完上面部分,有一些感悟。

    1,兴趣要有,但持之以恒,坚持专注更重要。

    2,选择很重要,但行动更重要。

    3,靠专业技能成功是最有可复制性的。

    4,不停反思自己,是让心智最好的成长。

    5,自学很重要。

    如何有效学习


    所谓知识,那么就是我们需要运用它时,它能够从我们脑袋中蹦出来,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东西,而不是大量的信息,大量封存多年从未使用的“data”。

    但是我们的人脑,毕竟不是机器,我们会选择性遗忘,对于学过的知识,我们现在想想,很多都被我们遗忘,为了将那些有用的知识更好的调用起来,作者在这里讲到了一些原理和方法。

    我们对知识记不住是由于我们没有对知识建立更多线索,以前我们记忆一些东西,往往是通过大量朗读,大量重复,形成声音记忆线索,当我们回忆它时,往往也先去找对应的声音信息,找到后,再利用起来。

    但是这种方式不论是记忆来,还是回忆,提取起来都是不够高效。

    需要给记忆增添更多线索

    1,将声音记忆转换成图像记忆

    看到某件东西,它有形状,它有颜色,包含了更多线索,更能给我们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越深,我们记忆的印象就越深刻。

    2,将所以记忆的事物串联一起

    如果我们将很多事物产生关联,一件事联系到另一件事,此时我们的记忆就不单纯是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是整条记忆链。

    3,锻炼我们的逻辑抽象能力

    当然这个世界上很多事物其实是有一定联系,只不过我们没能将它们很好串联在一起,而如何将它们联系在一起,逻辑抽象力。

    我们需要将对很多事物进行处理,透过大量庞杂的信息,看到事物运行的本质,通过相应的逻辑符号,简单化表述对应关系。

    4,给自己找到知识运用的地方

    知识只有越用越活,一直待在我们大脑,它迟早会生锈,以致遗忘。

    理论性的运用

    如今是个自媒体的时代,你可以在简书,知乎……,找到你对应的知识话题,通过这些平台去输出自己的知识,每一次与他人交流,都无疑在加深你的记忆,让你们知识线索变得更加牢固。

    实践性的运用

    比如学习的是一个技能性的知识,就需要将这些知识应用起来,实践起来,通过实践去更深层次理解,消化,吸收。

    前面作者已经将了如何记忆一些东西,下面作者主要告诉我们它是如何进行学习和思考。

    学习与思考

    作者在这给我们讲了他的很多方法论,有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1. Google&Wiki(遇到问题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学习某个东西做功课(homework)最先用到的东西。
    2. 看书挑剔,只看经典。如何选择经典,可以到网上做做功课,看看评价,综合分析一下。
    3. 做读书笔记。一是将自己阅读的时候的思考(包括闪念)总结下来,二是将书中的好例子摘抄下来。(这个习惯是一年前才养成的,发现受益极大。)有了google note,笔记可以加上tag,非常便于回顾,加深理解。我觉得,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在资质上,而在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上(后两者常常也是相关的)。
    4. 提到思考,我有一个小习惯。利用走路和吃饭的时候思考,还有睡觉前必然要弄一个问题放在脑子里面,在思考中迷糊入睡。发现这样一来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多出来大量的思考时间。
      4a. 将思考成为习惯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避免焦虑。卡耐基用一整本书讲了一个有效的做法来避免焦虑——底线思考。然而实际上还有另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投入地做另一件事情。不去想"喜马拉雅山上的猴子"的方法并不是使劲的告诉自己不去想"喜马拉雅山上的猴子",因为那样等于就是脑袋里想了那只猴子,正确的做法是真的不去想那猴子,而是想别的。用别的东西充满工作记忆,其他的神经活动自然会被抑制(神经科学基本事实)。所以,感到焦虑的时候不妨思考吧,甚至完全可以去理性分析和思考导致焦虑的问题本身,将其拆解,分析来源,在不知不觉中,大脑的工作重心就从情绪模块转向了推理模块了,而且这思考也可能顺带更有效地解决了导致焦虑的问题呢:)
    5. 重要的事情优先(详见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要事优先》)。尽量避免琐事骚扰,不重要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有时候,紧急的事情往往只是当事人觉得必须马上做完才显得紧急或者干脆就是紧他人之急,最糟糕的就是纯属性格上原因觉得每件事情都得第一时间完成,很多看上去紧急的事情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不能再拖了",有的干脆就并不需要或值得去做。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先放一放甚至完全let go的,否则的话就整天被所谓"紧急"的事情牵着鼻子走了。
    6. 重要的事情营造比较大的时间块来完成。比如一本好书,或者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最好不要切得太琐碎了看,否则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不利于知识的组织&联系。
    7. 多看心理学思维的书,因为它们是跨学科的。知识分两种,一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知识,即领域知识。二是关于我们的大脑吸收知识的机制的知识,后者不妨称为元知识。虽说这也是领域知识,但跟其它的领域知识不同的是,它指导着我们学习其它所有的领域知识。
    8. 学习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1. 它的本质是什么。2. 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3. 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9. 获得的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10. 善于利用小块时间,也就是《奇特的一生》中所说的“时间下脚料”,如何利用前面几个方法。同时,也善于创造整块时间(如通过要事优先)。
    遇到看不懂的怎么办?(5.22)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些时候当我们看一个点看不懂时候,心情就会焦虑,甚至就会选择放弃,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不放弃,多去读几遍,很多时候在自己反复阅读,一些知识我们就会很自然理解,我们缺乏的仅仅是恒心,面对困难,不要怕这是做任何事不变的真理。你越怕,你越做不了,你越怕,你越看不懂,你越怕, 问题始终不会解决。

    理解概念,很多时候,我们理解不了,看不懂的时候,往往是我们不理解很多概念。对于英文阅读, 由于我们单词很多不认识,自然也就无法对全文有清楚理解,我们需要做的,一个一个去查询每个单词得含义,当我理解这些单词含义后,再去阅读这篇英文,往往就不会太难。

    在其他学科上也同样如此,当我们遇到很多不理解的概念时,就试着通过网络去把它们查询好,然后再把它们串联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理解力就会增强。

    善于搜索,很多时候你的问题,往往也是很多人的问题,而且有大量的人在网络上都有过解答,你只需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搜索系统,善于搜索,善于从网络学习。

    不断阅读,持续更新,请多多关注……

    我是新海,一个对时间管理,心理学,摄影感兴趣的青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吴翰中:这是一本不错的书,为很多人打开了心理学学习之门。

      本文标题:《暗时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yh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