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的笔

作者: 北美之北 | 来源:发表于2018-01-15 12:55 被阅读168次

    上大学的时候离家千里,所幸有一位我称为“姚姑妈”的表亲在同一座城市,我得以享受一些家庭的温暖和满足部分口腹之欲。姚姑妈夫妇在另一所大学中文系任教,那时候早已经退休。我家比较近的亲戚大都以理工科为业,故而那是我第一次见识人文学者的家。卧室、书房、客厅、饭厅、甚至厨房和卫生间,到处都是一架一架、一箱一箱、有地方放和没地方放的书。惊讶之余,作为一个爱书的人,我也欣喜若狂。因此每次到姚姑妈家过周末,我都是手不释卷,虽全凭兴趣随拿随翻、随看随忘,却给姚姑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年以后我学写旧体诗词,父亲自作主张把我汇集起来方便自己翻阅的一小册对联作品送给姚姑妈看。我那些初学乍练之作全无章法可言,不料姚姑妈十分喜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评语中有一句话:“理科好的人,文科都好。”我自己有几斤几两,我心里清楚,不论文科理科我都当不起一个“好”字。不过,这倒让我想起老一辈读书人的功底、眼界和情怀。

    姚姑妈用来给这句话加注脚的是另一位长亲傅定文先生。傅先生从1950年代起任教于多所高校,后来在长沙铁道学院退休,是数学家。这位傅先生虽然不以文章传世,但写得一手极好的旧体诗,且文思敏捷,每有所感必付诸笔端。我见到傅先生的时候还很年幼,记不得了。不过后来从书信中读到他的诗作,的确才华横溢。

    比起我的这位表伯父,母校数学系的李国平教授不论专业还是文章,名声都要显赫得多。李先生1955年即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就是后来的院士)。在专业方面,李先生是我国函数理论的奠基人,同时也在岩土力学、系统工程和计算机研制等方面做出过开创性的工作。专业之外,李先生诗词书画俱佳,出版过《词中诗辑要》、《苏东坡诗中词百首》等研究著作和收录其千余首作品的《李国平诗词选》。余生也晚,没有听过李先生的课,却有幸听过李先生的四儿子李工真教授的一次讲座。李工真是国内研究德国史的顶级专家,还拉得一手堪称专业水平的小提琴,当年在校内有“名嘴”之称,据说常常带着他的学生在月下湖边拉琴论史,传为佳话。这位校园名嘴在回忆乃父的文章中提到,即使他成为历史系教授以后,仍常常在李国平先生带领下读《二十四史》,“以弥补我中国史知识上的不足”。能够给历史系教授讲历史,这就是老一代数学教授的风范。

    傅先生和李先生那一辈学人,学问就是学问,不分文理之隔。术业有专攻,但精神源头上秉持的是同一种传承,这就是“士”的传统。资中筠先生在《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一文中把“士”的传统归纳为三个特点:“家国情怀”、重名节讲骨气坚守“道统”、以及爱国与忠君合二为一的“颂圣文化”。

    过去几十年中,知识界受到了多方冲击。自“法统”消灭“道统”以后,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谓“士”的三个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并且愈演愈烈的只剩下了“颂圣”,士林的浩然之气早已经剩不下多少了。而这里面,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受到的冲击比理工科学者要大得多。因此,如果说士人风骨尚有一息之存的话,“理工男”恐怕不得不肩负起薪火相传的责任。

    春晚的小品要经过无数次打磨直到磨去所有棱角才能面世,不愿被磨的艺术家只能离开那个名利场。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中说最优美的中文都是翻译作品,因为最优秀的作家被剥夺了著述的权利只能从事翻译。同样,在条条框框的环境下,人文社会学者多多少少也得把自己限制在条条框框里面才能进行他们的研究。而理工男则不然,对文史的研究、对社会的思考,是他们业余的活动,全然发自内心,不必为稻粱谋,反而更加容易忠诚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作为70后的理工男,我们这代人的旧学底子当然不能跟前辈相比,但身处信息时代,眼界自然更加开阔。同时,我们求学的时代,校园风气相对开放自由,这也使得我们这批理工男或多或少地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独立的精神世界。反映到现实中,就是身边不少步入中年的理工男重新像孩子一样拾起他们对文史的兴趣,用他们敲代码、写商业报告的键盘写起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我从事通信行业时的一位老同事去年建立了一个微信群,群友互相鼓励,以一年读50本书为目标。这里面当然有通俗小说,有实用商业书籍,但也不乏颇有深度的人文社科书籍。他不但自己读,拉人读,还带着孩子读。如今他上小学的儿子已经读完了《三国志》和《明朝那些事》。

    另一位是我高中同年级不同班的同学,中文笔名亚山,英文笔名Ricardo Alexanders。亚山同学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在化学家的工作之余,他用英文写出了一部历史奇幻小说《龙之墓》并译成中文,还自己为这部小说创作并演唱了主题歌。我还没有拜读这部作品,单看简介就已经为他跨越时空的想象和作品背后的历史知识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所折服。这本书是亚山计划中的《最后的抵抗》五部曲的第一部。在这个从二战穿越到秦始皇的故事中,一位年轻的中国考古学家拯救了世界。

    没错,70后理工男们不过是读点书,写点小说而已,要给他们贴上“士人传统”的标签有点言过其实。不过,从这些点点滴滴中折射出来的,是理工男们永未曾放弃的精神追求。面对纷乱浮华的世界,身担工作与家庭的责任,他们选择的不是“小确幸”,而是阅读与思考,就连工作之余调剂和休闲的手段也不外乎读书和写作。当他们奋笔疾书于夜深人静之时,掩卷沉思于晨星寥落之际,心头蕴藏的又何尝不是一种坚守呢?

    参考资料:李工真《怀念我的父亲李国平院士》;资中筠《士人风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版;图片来自Pixabay公开版权共享资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工男的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fr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