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十四回 道在何处

作者: 芥子梦 | 来源:发表于2020-03-15 02:57 被阅读0次

对社会厌倦了,出家了,遁入空门,想脱离尘世,在寺庙当和尚。当了和尚,才发觉和尚也得出去化缘,寺内办事,不能整天躺着什么也不干喝西北风。只好和寺庙里的师兄师弟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后发觉,这寺庙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和尚按地位高低,分为长老,都寺、监事、知客、殿主、化主、饭头、菜头。刚出家的和尚,进到寺庙也得从头干起。并且,和尚的地位高低,与对俗世的影响力相关。那梁武帝,因为是皇帝 ,刚一剃度就比很多修行了一辈子的老和尚地位还高。有的和尚没有什么影响力,一辈子都是扫地僧。当然,如果真能看破红尘的话倒也没什么。可问题是很多人是因为看破红尘才选择当和 尚的,结果当了和尚后 ,又被活生生地拉回了红尘。然后你在想,到底是出家了,还是只是换了份职业?

不想与社会斗争了,信了基督教,把一切都交给了主。你以为万事大吉了,谁知道教会告诉你这只是起点,而要想成圣还得下苦功。而牧师告诉你,既然信了教,收入的十分之一就要奉献给教会。一开始不想交,但经不起牧师的上天堂的诱惑和下地狱的恐吓,经不起兄弟姐妹的劝说。于是你屈服了,感觉离神又近了一步。钱财本身就是世俗的东西,你已经不在乎了,奉献就奉献吧。有一天,你听说牧师过得是挥金如土的生活,甚至用的马桶都是金子装饰的。于是,你在省吃俭用给教会奉献的时候感觉到了不是滋味。你终于也成了牧师,却发觉,牧师上边还有很多级。这里边的门道不亚于世俗社会。你以为这只是中国教会的情况。于是,你来到了美国,却发觉很多美国人根本就不信教。于是,你去梵蒂冈旅游,终于见到了教皇。却发觉教皇就是一个国王。你在考虑,是信上帝呢还是信教皇?你没有想通。于是,你决定去非洲旅游散心,非洲人却对你说了他们的感受:“当传教士来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手里有土地。现在,我们手里有《圣经》,他们手里有土地。”你忽然有一种醍醐灌顶,欲哭无泪的感觉。

你皈依了伊斯兰教,把生命交给了真主,你勤学苦练,终于成了阿訇,是你们这里唯一完成“四功”的。你为大家服务,是如此心满意足。有一天,来了一个完成“五功”的阿訇,气宇轩昂、气度不凡,你一下就被比了下去。于是,你听从真主的召唤,下定决心完成“五功”。在麦加,你遇到了成千上万的朝圣者。大家都拼命地向一个地方挤。你终于挤了过去,却被警察命令不准逗留。朝圣就这样结束,你心有不甘。终于轮到砸魔鬼了,你举起石头,不管三七二十一朝那个方向扔了过去。然后,你放心地走了。回到旅馆,你看到新闻,说的是当天有多少人被砸死了。你心里感觉不开心。不过,你已经顾不了这么多了。“五功”既然完成,你决定马上回家。回家后,你因为完成“五功”,获得了更大的尊敬。只是,你突然发觉,完成“五功”了,生活还要继续,要想再前进一步,还有很多路要走。有一天,夜深人静时,你忽然意识到,比来比去,这不是俗人一个吗?

这世界是如此的俗,我们注定无处可逃。或者,根本就没必要逃。当人们追求“万物皆空”的时候,那么“空”到底是什么呢?佛祖在几千年前就指明:“空即是色”。当很多人绞尽脑汁去寻找空的时候,出家修行去验证空的时候,翻山越岭去追逐空的时候,其实空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心地善良,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就是最好的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修行也不是学道,修行也不是读经,修行也不是仪式,修行就是求真的过程。修行不在名山大川中,不在宫观寺院堂,不在高楼大厦里,也不在名人大师处,这些都是修行路上的风景。修行不是对事情的一知半解,而是对事情的运行规律了解后产生的通澈的认识。修行的实质是修心,是对知识的升华,是对事情的感悟,是对现存知识体系的创造性突破。

有句英国谚语是:“你可以领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马喝水”。只有马想喝水了,才会喝水。河里的水是河里的水,只有喝到肚子里,才是肚子里的水。路上的风景是路上的风景,只有看到心里的才是心里的风景。大学图书馆里的书很多,只有学会的才是知识。教堂很高,庙宇很广,道理很多,书本很厚,这些都是风景,只有真正领悟其内涵的才是得道。书中的知识靠学习,书外的知识靠领悟。这种书外知识,只有用心才能领悟到。有人穷其一生,车载斗量,还不一定能悟。有人触类旁通,一通百通,也可能悟。这里有一个著名的禅宗故事。

五祖弘忍欲传衣钵,于是考察弟子们对佛法的认识。

大弟子神秀乃口占一绝: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火头僧惠能听到了,也口占了一绝: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图:菩提树

弘忍一听,没有把衣钵传给自己满腹经纶的大弟子神秀,而是传给了大字不识几个的火头僧惠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佛教讲的是 “色即是空”,在对空的认识上,惠能无疑比神秀要高一个档次。所以弘忍把衣钵传给了惠能。惠能一脉,最终将禅宗发扬光大。

因为惠能对空的认识是如此彻底,达到了“无一物”的境界。以禅宗为代表,佛教各派也是围着空字大做文章,日常修行就是为了追求空,出家叫遁入空门。以致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佛法的认识就是“无物”,就是“空”。至于空到底是什么,谁也没去深究。

实际上,佛祖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空即是色”。虽然佛祖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这一点却被很多人曲解、甚至忽略了。关于“空即是色”,惠能没有过多阐述。神秀呢?更不用提了,连“色即是空”都没看破,“空即是色”更是难为他了。认清“空即是色”,故有一绝:

空是菩提树,空是明镜台;

空是勤拂拭,空是惹尘埃。

认清“空即是色”,即知修行不在险远,而在身边。悟道不在化外,而在心灵。悟道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活动炼心的过程。

修行,是对一个事情的参与与实践,是对一个东西的琢磨与深思。悟道,是对所学知识的提炼与升华。色,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故悟道,亦因人而异。

佛祖在菩提树下冥思七七四十九天而证佛法,这是悟道。

牛顿在苹果树下领悟万有引力,揭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也是悟道。

门捷列夫用二十年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从而发现了元素的周期律。杂乱无章的化学元素一下变得井然有序了,这也是悟道。

凯库勒梦见蛇首尾相连而得出了苯的环形结构,极大地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这还是悟道。

道者,事物的规律也。这是对事物痴迷,苦思而不得其解后的豁然开朗。悟道,就是发现事物的规律,就是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心智,是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情得到磨练的。悟道,是通过从事具体的事情而实现的。

有这么一个婆婆与媳妇的故事,很能说明悟道的过程。

有一个婆婆一心想得道,什么事情也不干,天天在寺庙里专心求神拜佛。儿媳妇每天给婆婆送饭。有一天,儿媳妇因为有事送饭晚了,被婆婆一顿训斥:“你给我送饭晚,让我没法专心修行,以后修不成罗汉你负责。”媳妇连连向婆婆道歉,以后送饭送得更准时了。

有一天,婆婆正在接媳妇送来的饭,忽然听到佛祖说:“修成了”。婆婆满心欢喜,想着,这么多年没有白修,终于修成了,赶快多谢佛祖。谁知佛祖说:“不是你修成了,是你的媳妇修成了”。

婆婆很纳闷,说:“我天天这么专心地修,为了修行什么都没敢干,怎么没有修成?我媳妇,从来没有修行,只是送个饭,怎么就修成了?”

佛祖说:“你的修行只是一种形式,在修行的过程中,你的善心一点都没有长进,反而戾气越来越大。按你这种修法,几辈子也修不成。你的媳妇本来是有戾气的,但是最终理解了你修行的愿望,从心底里支持你的修行,这么多年来,风雨无阻地给你送饭,没有一点怨言。能修到这种心态,就是成功了”。

从这个一心拜佛的婆婆没修成,而送饭的媳妇修成了的故事,可以看出,修行实质就是通过日常的行为来修心。“婆婆执迷于形式,媳妇专注于内心。婆婆执迷于表象,媳妇专注于本质。”不管是拜佛也好,送饭也罢,不管是干什么行业,都是一个提高心性的过程。心性提高了,对事物的本质认得清了,修行的层次就提高了,离真理也就近了。

不管是宗教人士、还是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如果自己的心性不能提高,则就像那个拜佛的婆婆一样,修一辈子也修不成。

对于宗教界来说,不管是哪一派,一定得行善。如果借宗教之名,而行骗人之实,则永远也不可能得道。

对于科学家来说,科技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不是用来祸害人的。抱着为人服务的信念,就是抓住了科技的本质,科技才可以发展得更远。

对于企业家来说,开公司固然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但最终依然是提高大众的生活水平。唯有如此,事业才可以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对于政治家来说,政治可以统治人,但最终依然是为人服务,唯有如此,政治家的眼光才可以放得更远,统治才会更牢固。

所以,不管是何种职业,根本目的都得是为人服务。唯有如此,才能长存。

孔子在率领众多弟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看到了各诸侯国之间的连年征战,民不聊生,而劝说各国君主实行仁政,减轻人民痛苦。在自己的观点不被人认可的时候,而著书立说,阐述了自己的儒家思想,将仁政学说传于后世。在逝世五百年以后,终于得到了认可,被称为孔圣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圣人,在孔子的时代,也没有圣人这一说法,他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人民痛苦。

佛祖在放弃王子地位,而毅然出家修行的时候,是因为目睹了人类的痛苦,想找到一条减轻人类痛苦的途径。佛祖出家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佛,成佛只是佛祖悟道后的自然结果。佛祖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人民痛苦。

耶稣在传道的时候,也是为了减轻人类痛苦。他得到万众追随不是因为他宣称自己是上帝,实际上,他也从来没有宣称过自己就是上帝,其独特的地位来自于通过自己的方式减轻了人民痛苦。

穆罕默德目睹阿拉伯世界四分五裂,连年征战而民不聊生,遂天天在石洞中苦思冥想解决之道。其苦思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先知,是为了减轻人民痛苦。

吕洞宾向汉钟离学道的时候,汉钟离教给了吕洞宾点石成金的办法,并对吕洞宾说:“用这种方法,可以保证一块石头在千年之内一直是金子”。吕洞宾却宁愿不学这种方法,说:“如果这块金子千年之后在某个人手里变回了石头,那个人不就吃亏了吗?”说完这句话,吕洞宾就一下得道了。吕洞宾得道,不是因为学会了点石成金的方法,而是因为认识到了得道的目的是造福后人、不是祸害后人的本质。

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的时候,是为了给人治病,减轻人民的痛苦。

瓦特在发明蒸汽机的时候,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减轻人的劳动力。

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时候,目睹矿工开山的艰辛,而冒着巨大的危险发明了炸药,寄望减轻工人的负担。

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专业的科研人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图书管理员。可以说就相当于给婆婆送饭的媳妇,虽然身份低微,但是他有追求真理的信心,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终于提出了石破天惊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理论,与爱因斯坦的和平理念一起,影响着人类。作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爱因斯坦出于对人类前途的担忧,与罗素一起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冲突。

所以,道不在险远,而在心中。通过从事的事业,将自己的心性向至善靠拢,也就会离真理更近。

认识到修行的目的,故有谚曰:

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为官为宦,亦可修行。

真谛俗谛,存乎一念。

成与不成,全在心性。

行文至此,谨以下诗结尾:

《灵山》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欲知后文,且听下回分解。

长篇小说《芥子梦》目录:

《芥子梦》自序

《芥子梦》第一回 世界百态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二回 中华同心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三回 芥子来历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四回 历史判决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五回 求索之路

长篇小说《芥子梦》诗词集锦(前五回)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六回 宇宙之门(上)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六回 宇宙之门(中)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六回 宇宙之门(下)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七回 天上世界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八回 真宫景象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九回 万善归真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十回 人性之辩

长篇小说《芥子梦》诗词集锦(第六至十回)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十一回 罪犯是谁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十二回 神鬼之论

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十三回 精神本源

请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芥子梦”(微信号:j-zi-m),及时跟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篇小说《芥子梦》第十四回 道在何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zas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