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笔记

作者: 一目RyanLee | 来源:发表于2017-03-17 17:44 被阅读60次

          天下着小雨,不到六点的时候,我从三府湾汽车客运站拖着行李箱走出来。一月上旬的西安天黑得很早,过往的车辆时常带起路上的泥浆,待车子开过,路边的行人很可能看着溅满泥点的裤子,嘴里不停地咒骂些什么。如同中国所有的汽车站一样,街边全是拉客的车子,有出租车,也有黑车。你时不时会看到一个带着孩子、背着一大捆衣物的中年妇女被热情的司机带上车。这些司机都一脸热忱地在上车前就谈好价钱,如果你是个初来乍到的菜鸟,可能会被他们的真诚感动。

          “小伙子,去哪?”

          “钟楼。”

          “来来来,赶紧上车,我给你打个折,六十怎么样?”说话间一双大手已经试图搬运我的箱子。其实从这里去钟楼,出租车打表二十多,叫滴滴打车只用十几块钱。

          这是西安人给我的第一印象。

          西安人最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的历史文化。贾平凹的散文集《老西安》里面就曾经讲过,本地人遇见外地人,最喜欢聊这座城市在一千多年前有多么辉煌,他们一脸自豪却又不无怀念地告诉你什么叫汉唐风韵,而提起北上广深则一脸鄙夷:“当年那都是蛮荒之地!”他们的这个特点,你完全可以从遍布在大街小巷甚至楼道里的广告标语上感受到。我经常会想,动辄就谈历史和过去,是否已经成为西安人的思维定式。

          如果一座城市只谈他们的历史,说明现在确实不怎么样。

          白天行走在西安老城区,你会看到很多古建筑,钟鼓楼、大小雁塔还有城墙。失去了灯光的装饰,倘若你不是文化历史学者或者爱好者,对这座城市也没有深沉的情感,那你面对这些名胜古迹想到的第一个词不会是“气势恢宏”或者“千年积淀”,而是“陈旧不堪”。我在伦敦的第一个住所距离狄更斯故居只有三五分钟的步行距离,但我几乎都不知道那个故居的门长什么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地方几乎没有存在感。然而我在这座城市总能感受到大文豪的遗产--不论在书店还是课堂,甚至是人们的闲聊之中。这些年西安政府也花了不少功夫去重新修整古建筑,倒不是说这样做没有意义,而是不论你花多大的功夫,这些东西在西安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小的,没人会成天跑到那个地方去。相比较伫立在那里的建筑,我更在意历史文化给人的日常生活留下了什么。

          在伦敦生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卓越的服务意识,比如你住在宾馆,可以随时找到工作人员并让他们立刻帮你解决问题,或者在办理手续的时候他们会充分利用个人权限,让你的办理程序尽可能简单快捷,并且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醒一切你有可能忽略的细节。我在这里怀念这些主要归功于前几天宾馆里莫名其妙失踪的保洁阿姨,当我用完了纸巾和牙膏却依然不见人来清理房间的时候,我只能去前台询问,得到的当然是非常肯定的答复,而我终于在询问之后的第二天下午看到了暌违已久的保洁阿姨。

          “这几天有点忙吧?”我问她。

          “是啊,有几十个房间,打扫不过来咧!”

          “没关系,你们确实辛苦。”

          “是啊,太辛苦了!你是上海江苏那边的吧?”

          “没有啊,我是甘肃的。”我已经有很多次被误认为江浙或者上海人。

          “啊?你是甘肃人,不像啊!”她憨厚地看着我笑了一下。“你们甘肃气候真差啊,山上全是土,光秃秃的。”看来她对陕西的气候十分满意。

          不过也会遇到有意思的事情。

          有一天晚上我打车回家,开车师傅看起来有四五十岁的样子。我和往常一样,上车之后查查邮件,刷刷微博,并没有说话的意思。但是司机并不打算放过我(西安人真的很喜欢和陌生人闲聊)。

          “这么晚才回去?”

          “是啊,准备回去。”

          “哦,你是刚下班还是去玩了?”他似乎对我刚刚做了什么十分有兴趣。(伦敦人不会问你这种问题,因为这是隐私)

          “下班,才吃过饭,准备回家。”我没打算告诉他我不在这里工作,所以随口编了个谎,摆出一副本地上班族的姿态。

          随便掰扯没几句,这位大叔开始聊他的人生。他告诉我当年自己的脾气有多火爆,如何跟家里人动手,以及如何整夜通宵在外面玩耍,并且不无感慨地总结道:“那时候年轻,所以很猛,现在上年纪了,火气没那么大,也动不了手啦,就这么开开车,挣点钱凑合着过日子。”他越说越激动,最后滔滔不绝,直到我要下车,他似乎都没有想停止和我聊天(或者对我宣讲)的意思。尽管他一路都在讲方言,我有些内容听得似懂非懂,但是这种才见面就和你爆老底的聊天方式近些年很少见到。不论在伦敦还是广州生活的时候,陌生人聊天几乎仅限于客套和类似于天气那样无关痛痒的话题,甚至连微笑也是职业性的,从不会像西安人这么耿直。

          近几天我很喜欢去高新区阳光天地的一家书店。这里类似于上海的新天地,一楼主要是服装,三楼大都是餐饮,四楼则是一家电影院,二楼也以卖服装的居多,这家书店就安静地开在众多店铺当中不大不小,也不喧闹。店里会卖一些《男人装》之类的时尚杂志,但主要还是文学、艺术以及畅销的心理学作品。我在这里买过马尔克斯的《族长的秋天》和《萤火虫之墓》的导演高畑勋的一本关于世界著名画作的随笔集。店里还有咖啡区,我在图书区挑好书,会到这里来点一杯摩卡,然后挑一个靠窗的位子坐下,这里的窗子是落地窗,桌椅都是木质的,屋顶的吊灯光线不强,并且略有点昏黄,不过不影响阅读。咖啡区人很少,和门外的喧嚣相比似乎是另一个世界,这里会放古典乐,上次来是莫扎特的作品。在西安的几天,我很愿意趁着闲暇,在这里读马尔克斯、听莫扎特、喝点摩卡,就这么消磨三个小时的午后时光。

          这是我来西安最舒服的状态吧。

          对了,临走的时候,有几个年轻的上班族来这里讨论工作,我听到一个女生叫她同事David,抬头一看,是个华人面孔。

                                                       2017年3月17日

                                                                  西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安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ty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