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博物院的《古代文明之光》陈列中,有不少与北宋大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蔡襄有关的文物,而在我的家乡——蔡襄故里仙游,似乎每个人都能讲一些与蔡襄有关的故事。后来成了闽博的志愿者,终于有了机会可以向更多的观众介绍这一位同乡,每每说到蔡襄的为人为官、工整的书法、他撰写的《荔枝谱》和《茶录》,还有闻名遐迩的洛阳桥时,总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却也惋惜不曾有机会去追寻蔡公的足迹,所以这次蔡襄故里之行对于我似乎也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五月的第一个周末,我们从福建博物院出发,一路上欢声笑语、歌声飞扬五月的第一个周末,我们从福建博物院出发,开启了闽博志愿者的蔡襄故里行。车子在沈海高速上驰骋,一路上欢声笑语、歌声飞扬,志愿者老师们也交流着各自对蔡襄的理解。蔡林老师原来是蔡襄的第二十七世孙,她说作为蔡襄的后人,不曾敢顶着祖辈的光环,反而更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听了她的话,我在心里暗暗称赞。立夏刚过,空气里飘着雨后泛起的泥土味,混杂着初夏的青草香,是那种熟悉的家乡味道。车窗外已是一马平川的兴化平原,沿途散布着具有莆田特色的红砖厝,依偎在川流不息的木兰溪畔。木兰溪是闽中地区最大的河流,也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全长延绵105公里,在木兰溪下游横跨着一座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那里便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木兰陂。
木兰陂上游的水面分外平静,不远处有渔父撒网打渔,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志愿者一行首先抵达了木兰陂的南岸,木兰陂位于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是全国五大古陂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连日的降雨,溪水上涨了不少,却不见急流险滩,上游的水面反倒分外平静,不远处有渔父撒网打渔,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古人在两岸建了若干个导流堤,宝贵的淡水资源经由木兰陂的拦蓄,可以源源不断的灌溉广袤的兴化平原。千百年来,倚赖着木兰陂的庇护和濡养才有了这一方安逸恬静的景象。
古人在两岸建了若干个导流堤,可以拦蓄宝贵的淡水资源 只见飞舞的白练从坡下的洞孔中腾空跃起,如万马奔腾,翻卷咆哮地涌向入海口为了一睹木兰陂的真容,我们继续前行来到北岸,一座浩大壮观的堰式大坝展现在眼前。整个木兰陂由数万块花岗石叠砌而成,这些石块互相衔接,极为牢固,在历经无数次山洪的猛烈冲击之后,依然完好无损。与上游平静的水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上涨在溪水在这里倾泻而出,景象蔚为壮观。只见飞舞的白练从坡下的洞孔中腾空跃起,如万马奔腾,翻卷咆哮地涌向入海口。可以想见每当溪水上涨时,木兰陂便开始溢流泄洪,迅速地将洪水排入大海;另一方面,当兴化湾海水涨潮时,高大的木兰陂又能将海潮挡在外面,可以说,直至今天木兰陂依然发挥着蓄水、排涝、防潮、灌溉等多方面的作用,这让我们又一次感慨于古人的智慧。
志愿者老师们正在详细了解木兰陂的营造历史我们都很好奇,在一千年前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是如何营造的呢?据木兰陂管委会的黄主任介绍,北宋年间的兴化平原,频频遭受上游冲下的洪水和下游漫上的海潮侵害。相传有一位长乐女子钱四娘途径此地,因目睹当地百姓之疾苦,发愿截流筑堰。可是水流湍急,建起来的陂堰很快就被山洪冲垮,功亏一篑,钱四娘悲愤至极,竟投入溪洪以身殉陂。此后,又有进士林从世继续筑陂,也因水流过急未能成功。北宋熙宁八年,侯官人李宏捐资筑陂,他总结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在冯智日和尚的帮助下,勘察地形水势,把陂址改择在水道宽、流水缓的地方,又经8年的苦心营建,至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木兰陂历经三次营造,历时二十年终于大功告成。后人在陂边建起了庙宇,世代供奉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和冯智日,当年郭沫若游历此地,有所感而写下了《木兰颂》——“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至今人道是钱妃。”在堤岸边,人们还塑起了纪念钱四娘的雕像,我看着钱四娘的塑像,分明是一位慈悲的、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
堤岸边,人们建起了庙宇、塑起雕像纪念钱四娘据黄主任介绍,木兰陂两岸正在规划建设木兰陂公园,将来这里会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想木兰陂和钱四娘一定也将继续庇护和造福着这一方的百姓。离开了木兰陂,我们沿着木兰溪朝着蔡襄故里继续行进,我遥想着或许千年前的某个黄昏,蔡公也曾坐在这溪水边沉吟,“晚色在何处,楼高天宇低。 闲云无去住。归燕自东西。”
老师们对着滔滔溪水,发起了古人幽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