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武汉的人,对武汉的过早一定是佩服的,30天不重样,吃到你怀疑人生。不过,小时候的我,却对热干面一点也提不起兴趣,最爱细粉和水饺,在我们武汉水饺就是馄饨,绿色紫菜、白色面皮,包裹着细腻肉馅,加上黄色小虾皮的那碗早饭,总可以勾起我的食欲。
在好吃小店云集的胜利街上,有一家主营馄饨,用了馄饨别名“龙抄手”的店,隐藏于此,店名足以让你回忆起孩童时期的家里老人,那种浓浓的亲情。这就是“蒋婆抄手”,兰陵路54号。
“蒋婆”到底是谁?至少在我去的那几次从来没见过。从店外的一张海报里,似乎可以找到答案。蒋婆,全名蒋玉英,原来是汉口芙蓉酒楼抄手部的老师傅。抄手是四川成都一带对馄炖的称呼,而作为川菜名楼的芙蓉酒楼自然是少不了这道风味小吃,如今酒楼已去,我们还可以在蒋婆家尝到当年的风味。1992年,时年69岁的蒋玉英用自己的姓氏创办了“蒋婆抄手”。
在说抄手之前,先要说说这个店的一大特色。去过蒋婆抄手老店的人,一定会对店里的一群阿姨级别的服务员印象深刻,他们的平均年都已经是50、60岁了。其中的一位阿姨告诉我,因为餐饮行业没有什么休息,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做,久而久之,店里也就成了“老阿姨店”。而正是这些老阿姨才让这家店也变得像家那样,婆婆妈妈。
“这个酸辣好吃,大蒜头好吃。“店里的卢师傅告诉一位年轻食客,哪种佐料好吃。
“这个收银机子,要先点钱,再点计费,抽屉才能弹出来。“店里的一位师傅教另一位师傅用收银机。
“不能吃味精、胡椒。她怀了毛毛(武汉话:怀孕)不能吃。”厨房的一位师傅抬头看看橱窗前孕妈妈的肚子,连忙接过碗,挑着佐料对另一师傅说。
你看,在这个聚集了婆婆妈妈的店里,才会出现像这样场景。
很多人会对食堂的一个器物记忆很深,就是食堂的铁碗。不过在一次性餐具横行的现在,除了在一些高校食堂,铁碗早已是踪迹难寻。可在蒋婆,你会发现她们仍然在使用铁碗,那种80后熟悉的、父母单位大锅食堂的既视感。虽然收银方式已经改用收银机器,可发餐的票还是那种绿色、红色,甚至是手写的票据,每个人都拿着票子,去大玻璃的柜子后面领抄手。
来到抄手店,自然是要看看能吃到什么绝味的抄手了。在新店里,你还能看到曾经挂在老店里那块餐牌,12种水饺任君选择,卖的最好的当然是原味,其次就是酸辣、地菜口味的只能在特定的季节吃。抄手的个头很大,有多大呢?一个汤勺都不够装;和平常外面的抄手不一样,蒋婆家的抄手皮会稍厚一些,肉馅都是用的后退猪肉,给料也是十分的充足,一点也没有用厚皮来充数的意思;汤碗里没有紫菜,只有虾皮和榨菜,用的汤都是猪筒子骨熬制而成,配上一大碗抄手,绝了!你以为只有煮的吗?不不不,在菜单里你仔细看,有一道叫做“响铃油炸抄手”,是不是听名字就觉得很神奇。 �
而在蒋婆,你还能吃到的是一味小吃,就是春卷。记得我第一次来时,同事说你一定要喝汤、配春卷吃。没到嘴里时,根本不知道这才是精妙搭配。春卷一共有三种味道的,芹菜、韭菜和地菜,三种非常有特色的青菜和肉馅搅匀,包裹在薄薄的春卷皮里,虽然卖相没有那么好,但是搅到嘴里的味道,却是皮脆、肉鲜,而且还会有汤汁流出来,价格也不算贵5元4个,基本上食量小的人,一份足矣。不过得提个醒,地菜的可不是每个季节都有,只有在冬季才能吃到。
整个店里,最贵的一碗抄手不到20元,配上一碟4个春卷,尤其在冬季,外面飘着细细白白的雪,收了伞,往店里一坐,点上一碗地菜抄手,呼呼啦啦吃下,喝上一口热汤,全身都是温暖。
去探店的时候,正是武汉最多雨的季节,已是下午2点多,店里的人少之又少。蒋婆的儿子正到店里来结早上的帐,可是奈何4G网不怎么好,外卖单始终接不上。一碗芹菜肉馅的抄手下了肚,我问店里的阿姨,怎么都没见过蒋婆,阿姨说蒋婆早在9年前去世了,如今店里的一切都是她的儿子和女儿在操办。老人已去,却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的美味佳肴,让我们可以在汉口的某一处角落,品尝到30多年前芙蓉味。如今,由于汉口在进行老旧街区改造,蒋婆抄手的老地址已经被拆。听店里的人说老店的原址上要修一个街心花园,就不搬回去了。而新店址上的抄手店,老味道依旧不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