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你求他们办事,他们没说不帮又没说帮,模拟两可的徘徊在中间地带;对于这种行为的解读排除拖延症症状,无非是这种逻辑:你让他帮你的这件事实际上他并不想帮,但是又不想失去跟你的这个关系;这两方面的权衡之后发现不想帮你的意愿与不想失去与你关系的意愿形成一个大小作用力相同,方向相反的作用力;这对作用力让他停留在原地不知如何行动。
也有很多人把不采取行动,让时间自动行走,然后让你主动淡忘这件事这个办法称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上策;但是,结果真的是这样吗?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世上哪有两全的决策,无非就是两头其害选最轻的问题;长期的冷处理,不做回应你会发现,你会发现往往是两头都不讨好,如果你明确拒绝了帮忙这件事,反而给对方争取了寻找其他解决方案的时间,如果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也不会对你们的关系本质上带来什么伤害,反而明确了你是个有边界的人;如果问题最终没有得到解决,他也不会过分把结果强加于你;最差的结果是你拖着没去解决,然后过了解决问题的那个时间,弄得对方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了,这个时候往往对你们双方的关系是致命的。
回归到题目中所说的,怎样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原则?
非常简单的一个判断依据,就是你懂不懂得拒绝;懂得拒绝的人,是在给双方关系的交互过程中展示自己边界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短期内会让对方不能理解,甚至损失掉一些朋友,但是长期来看,随着你坚守原则边界展示的过程,那些真正留在你身边的朋友也懂得了与你交往的边界,降低了彼此的沟通成本。
实际上男女关系中很多“冷战”的产生,其背后本质也是一个双方中对于彼此的原则模糊的问题;背后两个力分别是:期待对方道歉认错的力与情绪主导不能先认输的力,大小差不多,方向相反,于是就僵硬住了,渴望用时间这个维度去冲淡这次冲突,然而往往希望用时间去冲淡这个冲突的方法无疑是下下策,因为其背后的本质问题并没有解决,这问题依旧会形成下次问题爆发的导火索;如果在这个时候,双方中能有一个人先跳出来明确自己的边界,确定自己的原则,长期来看,无疑更有益于双方的关系发展。
说到这里,其实很多人没有原则的问题,还是不懂得如何巧妙地拒绝,在我过去的经历,思考中,我觉得学会拒绝很关键的一步是:“谈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批判对方的请求”。
举个例子,你的朋友想要麻烦你利用你的职位之便帮他解决一下问题,很多人的拒绝方式是先数落一番,比如说:“你怎么能这样?这种请求你都说的出口.....”这样的拒绝方式,显然是把对方整个人都否定掉的,显然不合适;我的感受,是可以这样表达:“我知道这件事带给你的烦恼,但是如果我这样去帮你了,对我来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原谅自己的内心,这违背了我的原则,希望你能理解。”这种跟对方谈感受的拒绝方法更容易把对方代入到你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也会提高你朋友理解你的可能性。
每个人确定自己原则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这条路,希望你一直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