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东西明明几年都用不到一次,却依然舍不得扔掉;有些人明明已经很久没有联系,却仍然留在手机通讯录里,直到某天无意中拨过去时却发现“此号码已经不存在”;家里几年都没有亲戚来一趟留宿,却常年为此备着床单被套等日常用品;这些大抵都是因为没有对物品实施“断舍离”。
“断舍离”的概念曾经一度风靡世界,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她通过教人如何处理家中的杂物开始,总结出一套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 “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改变居住环境,改善生活面貌,并最终达到改变自我的,从物质到精神的“断舍离”机制。
01
“断”:断绝想买回家但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的那些泛滥的破烂,“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在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舍离”其实开始实践于“扔垃圾”,但是也并不是“扔垃圾”那么简单。断舍离并不是简单的收纳术,它是一个让人认识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践行者必须要弄清楚“物我”的关系。作者看来,所有的物品都是带有能量和记忆的,你使用什么样的物品会决定你生活的层次是什么?在作者看来,你使用廉价的物品,在潜意识里畏惧高价和高品质的物品,其实是一种自我贬低的意识。
家庭的物品和物理空间代表着一个家庭的运势,灰尘和堆积的物品会带来停滞运和腐朽运。“破烂儿”一般分为没在用的东西、在用的东西和充满回忆的东西,没有的东西舍不得扔掉,在用的东西将就着用,充满回忆的东西释放着一些束缚的、负面的能量。“满屋子全是破烂儿,而且丢得乱七八糟的这种状态,是无视、否定与混乱这好几重的消极能量交织在一起,所以人就如同陷入泥沼一般进入无法自拔的状态,会觉得喘不上气”。
02
作者山下英子总结出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一是逃避现实型,这种类型的人一整天生活在忙碌中,几乎没有时间呆在家里,没有办法整理和收拾,但作者同时指出,其实这种人是本身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呆在家里,于是找各种各样的事情,让自己忙碌起来,越忙碌越没有时间收拾越不想呆在家里,越不想呆在家里越忙碌越没有时间收拾,逐渐地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二是执着过去型,这种类型的人总是喜欢珍藏代表过去时光的大量物品,如相册、信件、纪念品等旧物,总是怀念过去那些回不去的日子。本来珍惜过往的物品和时光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有些人是已经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有的女人与丈夫离婚了,却怎么也走不出来,囤积着过往的大量物品,作者认为,越是舍不得扔掉这些物品,越难以走出过往的时光,这只会让自己沉溺在过去的死海里。
三是担忧未来型,这种类型的人,总是为未来没有某个物品而担心不已,为了这个担心和焦虑,他们喜欢囤积大量的日常用品如纸巾、保鲜膜、面巾纸等可以轻而易举能买到的一些用品。这种人说得好听点的是有未雨绸缪的思维,但是这种未雨绸缪却总是派不上用场,因为这些日常用品几乎是随手可以买到。他们总为没有某个东西而发愁,总是不停地为不知何时才会发生的未来事件储备物资。
03
断舍离是处理自己与物品关系的一套法则,更是一套人生的价值观念,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清空杂念。正如本书封面推荐的那样,通过断舍离,你将重新认识身边的物品,理清物品与自己的关系;通过断舍离,你将重新认识你自己,找回对自己的了解和信任;通过断舍离,你将重新认识这世界,获得整个宇宙的支援和能量。
践行“断舍离”的理念,从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认清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认识自己,放弃对物品的执念,从行动带来心灵的变化,彻底实现从物质的断舍离到精神断舍离的转变。
空间上的“断舍离”
空间的“断舍离”讲白了,就是从整理房子的空间开始,这也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收拾整理,但作者认为,“断舍离”并不是简单的收拾整理,而是一种不收拾的收拾法。如何实现不收拾的收拾法,这就要把握好“断”和“舍”这两个关口。
首先,从“断”开始,“断”就是断绝想买回家但用不着的东西,根本上从控制对“无用东西”的购买欲开始。作者认为,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些购买的陷阱,如打折商品,看到打折商品就觉得占了便宜,不管对自己是否有用,结果可能根本用不上。比如,每年的电商购物节,都是购物的旺季,大家可以看看自己买回来的东西是否“有用”?
其次,从“舍”开始,“舍”就是舍弃掉一些对自己无用的“破烂儿”,舍得割舍一些无用的东西,对一些人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总是感觉,这些物品总有一天会排上用场的。
如何判断物品是否有用?是否值得保留?
在作者山下英子看来,对物品“断舍离”的方法必须是从关系轴和时间轴两个维度去看待物品,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个物品对自己是否有用?这个物品对当下的自己是否有用?从这两个关系轴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所以,或者物品几年后还能派上用场,这些都是不值得提倡的做法。
时间上的“断舍离”
或者工作中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事情千头万绪理不清,一件件的事情占据着日程的安排,看着密密麻麻的日程表不知该怎么做?或者正当我们准备专注于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突然弹出的一个微信聊天框,又或者是一个突然响起的电话等等,就足以把刚才的所有注意力消失殆尽。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在任何的事情上都要争取优秀,成绩要优秀、品德要优秀、体育要优秀,在各种兴趣班和培训班中寻找自我优势,工作后要升职加薪、要运动健身、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们不断地让自己的人生做着“加法”,却不明白,所有领域和所有事情都去涉猎的话,往往是很难将事情做到极致的。
时间上的“断舍离”,正是要为人生做减法的规划,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从而为目标而专注,而努力,往往才能将事情做到极致。
时间上的“断舍离”本质上是专注于做某件事情,将做这件事情的干扰项一一去除,将杂念一一去除,专注于目标。心理学上有一个“一万小时的定律”,只要你专注于某个领域或某项技能,你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关系上的“断舍离”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类也不是一座孤岛,这注定了人在社会中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你是对所有的人与事都付出自己的百分百精力,还是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必要的人才付出百分百的精力,这决定你人生的不同活法。
有些人对“猪朋狗友”的请求来之不拒,将精力花费在维系无效的朋友关系上;有些人对不再爱自己的恋人“死缠烂打”,将精力花费在维系无效的感情关系上;有些人对工作中的饭局邀请“饥不择食”,将精力花费在维系无效的工作关系上,这些都是无效社交的表现。无效社交耗费了你的时间和精力,让你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关系上的“断舍离”就是断舍离你的无效社交,远离烂人烂事,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人生。
精神上的“断舍离”
山下英子说:实际上,清理废弃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精神层面上那些不适宜的过剩观念才是让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谴责境地的消极东西,这有放手这些东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
丢东西只是初级阶段,清扫内心才是高级的“断舍离”。说到底,“断舍离”是一种人生的哲学,通过对物品“断舍离”的行为模式,最终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变和精神上的“断舍离”。正如为本书作序的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在序中所说:想要幸福,我们需要先放下幸福的执念。具体有三步: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打消“多就是好”的念头。
有人说,窗明几净,但不失舒适,这是一个最好的生活环境;而内心自在而不失喜乐,这是一个美好的内在空间。
新的一年,不妨从断舍离开始,学会放下,适当对生活做减法,清理自己的物品和内心,腾出空间迎接更美好的生活!
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