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稿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己乎?’”齐宣王是真把这个孟子当作一个特别好的顾问,有什么问题都来问。他说很多人都建议我毁明堂,谓是建议的意思。明堂是什么呢?明堂就是屋子上面有个顶。有的明堂一面是打开的,也就是三面有墙,另外一面是敞开的;有的明堂甚至四面都没有墙,周围都是柱子撑起来。
做这个东西最大的好处是公共事务可以在公共场合讨论,大家不必在洞穴里边悄悄地谋划,别人都不知道。公共事务放在明堂上讨论,这个代表着国王治理天下是非常开放的,也有兼听则明的意思。齐宣王说,有人都让我把明堂拆了,把议事的那个地都拆掉,这个事到底是拆还是算了?是“毁诸”还是“己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这是王者之堂,如果你想要行王政的话,就不要毁它。“王曰:‘王政可得闻乎与?’”齐宣王说,那我怎么才能够行王政呢?我只听说过霸政。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霸道,所有的人一见面就问齐桓、晋文之事,你能不能跟我讲讲齐桓公、晋文公、春秋五霸,靠自己的能力九合诸侯这样的人。王说,那你跟我讲讲王政,我没听说过王政。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这个文王在治岐——就是我们今天岐山臊子面,宝鸡那附近——那个是周朝的发祥地。“耕者九一”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就牵扯到井田制。大家说为什么不十一呢?就是你十份拿一份,这不是好算账吗?你想想看,你要把一块土地分成十份,那个几何图形可不好画。对于古人来讲,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比较好画的是方格,所以画一个“井”字,把一块田直接分成九块,这不就是简单了吗。这九块田中间空一块是公田,我把周围的这八块耕了,然后助耕中间一块耕田。这个就是孟子所设想的“耕者九一”,这个是井田制的制度。
“仕者世禄”,做官的、做公务员的人是一代传一代,他是世代享受俸禄。“关市讥而不征”,讥是什么呢?就是查验身份。你要到我们国家来,身份证给我看看,通行证给我看看,这个叫作“讥”。“而不征”,就是我不是负责收税的,我不是在这儿查着每个人交了钱,我才让你进,这叫“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就是水泽、山梁没有限制。大家愿意打鱼、愿意砍柴你就去。“罪人不孥”,也就是一个人如果犯了错不连坐,你不需要把自己的兄弟妻子都弄去一块儿当奴隶,这个叫“罪人不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这个我们大家小学都学过:老了没有老伴的男人叫作鳏夫,老了没有丈夫的妻子叫作寡妇,老而无子的人叫独,幼儿无父的人叫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无告就是无依无靠,这四种人是全天下最可怜、无依无靠的人。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文王要出台哪一个政策,他都要首先考虑这四种人能不能因为这个政策受益。“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哿矣富人是什么呢?那些富人你们的日子过得可以了,“哀此茕独”,我们应该可怜可怜那些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独的人。这就是“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当然,今天的社会保障跟那时候已经不一样了,尤其是今天的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提升,会使得很多人选择了单身。所以我们在读这个古文的时候,不要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说我现在就是鳏、寡、孤、独。其实未必,因为社会的结构、家庭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王曰:‘善哉言乎!’”这话说得真是不错。孟子说:“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他说您既然觉得好,那干吗不干呢,您就赶紧干吧。“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王说,你说的这个东西是挺好的,但是我做不到,因为我有病。为啥?我喜欢东西,我就喜欢财物,我就喜欢收税,我喜欢把自己搞得特别有钱,叫“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孟子对曰:“昔者公刘好货”——公刘也是周的先公,就是周文王的祖先——孟子说公刘也喜欢东西,他也喜欢财富。“《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 他喜欢积攒大量的粮食,“糇粮”是什么呢?糇粮是出征的干粮,所以你看它左边是一个米,右边是王侯的侯,这就是出征的时候所带的干粮,是给公家人准备的粮食。“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橐是大口袋,《老子》里边讲“如橐龠乎,于橐于囊”就是大口袋用布袋装好了大量的粮食。“思戢用光”,思是一个语气助词,用光意思是能够为国家的发扬光大起到很大的作用。
“弓矢斯张”,他不但有粮食,他还有弓箭。“干戈戚扬”,他还有武器。“爰方启行”是这时候他才能够出发。“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
这就是孟子给齐宣王解释的这一段《诗经》,他说你必须让老百姓家里边都有足够的粮食,出门的人身上也要带上足够多的行军的粮食,然后你才能够出发。“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如果你真的那么喜欢收敛财产,那么喜欢积攒,那你让老百姓也跟你一样能够把东西收集起来,“于王何有”,对于您来讲又有什么困难呢?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你发现这个齐宣王从一开始就显露出了“顾左右而言他”的习惯。当你把他逼到这个死角了,说你喜欢收集,你让老百姓跟着你一块儿收集,这个国家不是就富有了吗?他突然转换了一个话题,说:但我还很好女色。收集这事他不说了,我好色这事怎么办?
孟子真不容易啊,无论这个王说什么乱七八糟的道理,孟子都能够给他拉回来说:先王其实都这么做的。孟子说:“昔者太王好色”——我们前面讲过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孟子说他也好色,没有哪个男的不好色。“爱厥妃”,厥是其,就是喜欢他的妃子。“《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上都记载了他好色的故事,说古公亶父骑着马,沿着河岸的西边跑过来,“至于岐下”,到了岐山脚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他携着他的妻子,携着他喜欢的美女视察房屋,就等于是刚结婚的年轻两口找房子,看看在哪儿住。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在那个时候,为什么古公亶父能够给自己和自己的老婆去找房子住呢?就在于在那个时候“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女的没有嫁不出去的,男的没有娶不着老婆的,资源的匹配相当合适。“王如好色”,如果你真的好色的话,“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你能够想到你的老百姓也有这个需求,那这时候对你来讲又有什么困难呢?
孟子认为,一个人只需要把自己的欲望稍微扩充一点点,就能够给到全国人民,这时候你就是一个好的圣王。这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在孟子看来,做一个王者不是一件难的事,但是在齐宣王这种人看来,他就觉得特别难,因为他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错误,你看这三条:寡人好勇,寡人好货,寡人好色。
在这儿我们来分析齐宣王的心理。齐宣王有着非常明显的自我贬抑的倾向,很有可能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是对他有不断的要求的,他可能有一个非常严厉的父亲、或者母亲、或者家庭教师,导致他学会了找自己的错误,后来这不但成为一种习惯,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这个部分我们讲过很多次,就是一个人如果进行过度地自我贬低,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越是如此,他越是不会改变,因为他内心当中匮乏,他就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当仁不让的好人,他就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够站出来解决别人问题的、了不起的高价值的人。他觉得自己价值很低,他觉得我就是个坏人,他内心当中就觉得自己不够好。
所以,过度地自我贬低会导致一个人没有行动力去做出改变,真正能够带来改变的是提高他的自尊水平。
每个人内心当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自卑情结,但是如果你能够超越这个自卑情结,你能够把自卑情结变成你前进的动力,让你的价值和整个社会的价值融为一体,这时候你会散发出特别强大的力量。
你看,孟子不断地跟梁惠王讲道理,就是把你的价值跟整个社会的价值融为一体。你喜欢打仗,那就来保护天下;你喜欢积攒钱财,那就来发展经济;你喜欢女色,那就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孟子那个时代虽然没有心理学家,但是他所做的解释,就和二十世纪的心理学家所说的是一样的。
大家不要学齐宣王老给自己找借口。比如说:我这个人就是读不进去书,我一见到孩子写作业我就生气。我读书的时候都挺好的,做的时候就忘记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你看,其实跟齐宣王所说的“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大家多去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多去看到自己的能力所在,然后努力地把自己的能力向外扩充。哪怕只要一点点,你就会变成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人。
所以这一段孟子的教育,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