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王(王万鹏)在课上(古代文学史)讲《离骚》时,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过程(在我看来讲课是他的副业,文化传媒工作才是他的正业)阐述了“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在他所做的黄河文化工作上,谈到“黄河文化大概有170-200万年的时间,人们也都知道黄河是母亲河,当然也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也知道黄河文化保护的重要以及刻不容缓,但从来没有人认真去做。~先生来到兰州,站在黄河之滨说了句‘黄河的风景也还是很美的嘛’于是,整个地区的人们就忙起来了!在我参加的会中就有很多离谱的事,也能看到很多人的立场不坚定犯原则性的问题。这便是真的随便‘改错’(改变大政方针)随便的‘周容’(没有原则,见风使舵)啊。”
这是兰州文化界和政要界的悲哀。当然也是甘肃人的悲哀。人们听过“天才是百分之99的努力加上百分之1的天分。”甚至在校园里能看到这样的牌子,在学习中老师也都竭尽全力阐述这一句话,告诉孩子“努力很重要,一定要踏踏实实”。但很少有人告诉孩子甚至大人们自身“三省吾身”地说“ 但有时,这百分之一的天分比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更重要。”他们不觉得天分更重要嘛?是的,努力很重要,但是天分的发掘能改变民族文化的力量。而现在的教育却蒙蔽了孩子的天分,索性一个民族也就淡化了文化,可有些领导人却还喊着“文化自信”,不知何来的自信?是不让过国外的文化节来增加自己的所谓“文化力量”吗?只是某些领导的话让真正有学识和文化的教育人懦弱了,这和老王所说的那些想必是一样的吧。都“周容”了而已。
中国的教育从有“私学”始,至今大致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千年历史演变中,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官私”互相影响的情形中交相变化。从不同的社会矛盾到今天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中国教育当中。当然官学仍旧是主体。中国的教育是有问题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不正确的嘛?我想不应该是的。本质上是没有问题的。不能说社会矛盾的体现,官员和社会人员出现违反法律的情形全部归罪于教育出了问题。这不是事实求是的结果。但几十年的改革为什么还没有好的结果呢?我想这是和制度框架有关系的……《孟子·卷十四——尽心下》中有言:“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我记得在大一时写过《浅论中国大学的学分制的重要性》,给×领导看过,也聊过天,讨论这个问题,我说“咋们学校以后也必然要走这条路,既然咋们院校历史悠久,可以向学校提意见,先可以试点。从选课自由开始,慢慢过渡嘛。这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避免一些不重要的甚至没用的科目对学生时间和生命的浪费。”然后领导就说起了领导话。这个怎么了,那个怎么了,总之是觉得学分制不好。过了这么久后,我好像看到学校里下发了关于大一开始可以选课的文件。那个领导也就说这个怎么怎么好了。学分制就要来临了。想必又是“周容”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