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不相瞒,我也练过太极

作者: 池塘之底 | 来源:发表于2017-05-02 11:56 被阅读1547次

    “唉,以后要干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也问了蛮多人了。我有些好朋友也没想好。有个朋友想当空少,有个朋友想去暴雪当程序员,也有个想当演员……”

    以上的句子,来自本周一位同学的随笔,他在随笔中苦恼自己现在不知道以后做什么,游戏、动漫、音乐,他都很有兴趣,但又都觉得自己存在各种问题,梦想看来遥不可及。

    是啊,选择太多,有的时候的确会让人痛苦,什么都想要,同时又什么都舍不得丢掉。

    相反很多时候,那些没什么选择的人,倒似乎要坚定得多。

    多年以前,我在云南一座边境小城支教,刚到那里的时候,我让他们写了一篇作文:我有一个梦想。批阅的时候发现,几乎一半的同学的梦想都是做老师。

    感受到两边孩子的巨大反差,那个时候我明白:云南大山里的小孩之所以想做老师,并非是他们真的对老师这一职业有多热爱,而是在他们的生活空间里,在他们目力所及并有所了解的人群中,老师大概是唯一比他们的农民父母活得有尊严有地位的群体。

    眼界和阅历,从来都是教育当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记得几年前,知乎上一则《努力就可以考上清华北大吗?》的帖子走红。被赞最多的Umika Chan在回答中贴了这样一张PPT:

    这张PPT的重点,在于清华学生入学前的活动半径:境外43.9%,未出省为0。

    也就是说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大学前出过国的约占一小半,而未出过省的,一个都没有。

    当然,这份研究的样本很小,但也很能说明些问题。

    在那篇帖子中,答主总结道:

    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和机会……

    有时跟朋友聊天,谈起这个话题,难免自我调侃一番:“怪不得考不上清华,上大学前,我连我们县都没出过。”

    是啊,眼界和阅历,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认知刺激上的差距,是会让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产生根本的差异的,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人生道路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很多时候,所谓阶层的固化与教育的差异关系巨大,而许多教育上的差距,并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就能体现出来。因为阶层出生所带来的狭隘与局限,很多时候,会在你毫不知情地情况下,阴暗地影响着你的一生。

    大概正因为此,在当下的这块土地上,才不合时宜地出现了那么多的文青和老文青——有的时候,真觉得文青是一个奇怪的词汇,它足以看出文学本身对于青年的巨大影响。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学科或者说一种职业,可以吸引那么多人,让那么多人趋之若鹜。我们会经常听到“文青”这个词,却几乎没人去称别人为数学青年,物理青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青不仅是一个群体,它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一种文化。即便在信息时代,仍有数以千万计的写作者们,聚集在各种各样的文字网站:起点晋江,豆瓣简书。

    据说简书出现的初衷,只是一款写作软件,而到现在简书上的活跃用户,已经有了六千万。

    六千万,这其中有多少是写作者?又有多少怀揣着成为文学家的梦想,而日更千字,就那么努力地坚持。

    不知大家可曾想过,这个世界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的写作者?

    或许想过,或许也没有。当然即便想过,我想作用也不大。有的时候,不是我不想做程序员工程师,不是我不想当演员画动漫,是因为我出生的地方,从小就只给我灌注了那样的梦想,是因为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我的努力基本都是这个方向。

    而到现在,除了写字,我几乎什么都不会。

    在最近火爆了《我是范雨素》之后,不知怎么,我想到了年少到少林寺学武的王宝强。

    其实,在农耕文明影响下的农村,除了文字的影响足够大之外,学武似乎也是一条很好的道路,文武之道嘛。

    记得好些年前,侄子读书读不用功,哥哥发了一通火后,总会说:“不好好读书,就给老子到少林寺学武功去。”

    现在的我想,到少林寺学武功能做什么呢?做大侠?哎,儿时的那些小说和电影的影响,真的是润物细无声,乃至于让你根本不能防备。以至于当下见到一些关于“国学班”“诵经班”的报道时,我也很不能理解家长们的心态。

    “看他在国学班读书的样子,真像一位大儒!”有母亲在采访中感叹。

    不知道其他人看到那样报道的感受。我只是觉得悲哀,我实在无法想象在当下的社会,一位大儒该怎样生活。

    但那时的我们都不那么觉得。记得初中时候,班级里男生中真的会传阅各种武林秘笈。有的方法,我现在还记得。比如说黑砂掌,它的练法是这样的:拿一口大锅,里面盛满绿豆,早晚都用手掌在绿豆里插。等双手慢慢习惯后,每天从锅里盛一勺绿豆出来,添一勺铁砂进去,天长日久,等所有的绿豆都换成铁砂的时候,你的黑砂掌就练成了。

    类似的还有轻功:腿上绑两沙袋,每天往里加一勺沙子,日积月累后的某一天,你会发现你即便绑着很重的沙袋也会行动如常,当你卸下沙袋的时候,你的轻功就已经练成,从此身轻如燕,飞檐走壁。还有比较简单的一指禅:门口挂个铁锤,进来戳一下,出去戳一下……然后,我们没事就拿个手指头到处戳,戳课桌,戳墙壁,后来,几个男生的指甲都变畸形。

    还记得初一的时候的班主任,总跟我们说他会武功:“我跟你们讲,我两把铜钱,把你们全部放倒,一个也跑不了!”

    那个时候,我记得几乎每一届学生中都有那么几个痴迷于练武练气功的,甚至后来看了电视广告,真的跑到河南去上了武校。

    他们后来过得怎样,我不知道。在所有的习武者中,我只知道王宝强的运气很好,后来北漂时做了演员,完成了屌丝逆袭。

    当然,大多数的我们,到底不会真的跑到河南学武。但有些东西的影响,其实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深入骨髓。在我的记忆中,武侠小说和港台片,是那个时候的我们所能获取的课堂之外的仅有的教育方式。在我的中学时代的男生之中,都在明里暗里存在着“帮派”,初一的时候学校里两个“帮派火拼”,一人被打死,两人重伤。初三时两个熟知的同学一言不合,一个便被另一个一斧子砍破了脑袋,倒在了血泊之中。

    许多小时候认知上的刺激,是足在你的身上形成潜意识的。文字也好,武功也罢,或者梦想成为大儒,或者梦想成为大侠,这些,都日日与你纠缠,然后浸入你的血液,渗入你的骨髓,最后,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

    大多数从封闭空间走出来的孩子,身上都带有封闭的烙印。他们对现实有着遥远而模糊的看法,对自己的未来怀揣着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且很多时候,一些传统的道德又从根本上影响着他们,封闭在他们眼中是坚定不移,拒绝改变在他们那里成了坚持自我。

    有的时候,你简直觉得那就是一个人的宿命,一个人的原罪。我们追逐着一个永远触不可及的梦想,努力向前,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他不过是在努力地原地踏步。

    所以,相比而言,我比较赞同范雨素的心态,她说她只是一个卖苦力的,写东西,不过是她的精神寄托。

    大概也正因为此,她没有那么怨恨地看待她关于文字的梦想,不像她的大哥哥,对只身跑到海南独自闯天涯的范雨素恨之入骨,也不像她的小姐姐,在才子男友离开的时候恨恨地说:“一字不识的人才有诗意。”

    见过外面缤纷世界的范雨素大概终于明白,时代早已改变,文字或许还是当年的文字,但已不再意味着诗和远方。所有的面朝大海,所有的周游世界,几乎都和文字无关。

    其实,武功也是。

    当然,骗子除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实不相瞒,我也练过太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xc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