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动物观察笔记

作者: 灵夜狼 | 来源:发表于2018-09-19 21:30 被阅读40次

    去年六月下旬在秦岭某保护区实习。实习难度不大,那次也不是天天往山里钻,不过无论进山还是清晨夜晚在住地附近晃悠,都能拍到些动物。这里放出部分。加水印的都为压缩图,可能会不够清晰。照片均为个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下文按大熊猫、朱鹮、菜花原矛头蝮、昆虫、蜘蛛、圈养动物的顺序,仅将种名放置前方,无预警,请蛇恐与虫恐及时撤离现场。

    1、大熊猫

    那时候大熊猫和羚牛都去高海拔区域避暑了,不过我们还是在保护区低海拔区域幸运地发现野生大熊猫留下的痕迹,主要是粪便。最新鲜的一坨产生于几天前。粪便发现于竹林。

    大熊猫的粪便很容易分辨,里头都是竹子渣渣,当时拿小棍戳戳还不过瘾,想带一坨回去研究研究——终究还是放弃了。毕竟是屎。而且可能有致病微生物什么的。

    2、朱鹮

    鸟类里讲朱鹮。

    了解一点野生动物保护的人都知道朱鹮,我国曾经差点失去它们。当年国内专家学者一度以为朱鹮灭绝,幸运的是在这一带找到了最后几只野生朱鹮,当作宝贝保护起来。目前它们数量回升不少,虽然还得继续那么保护,但实习期间,我们基本上天天能见朱鹮在外头飞,到后来已没最初那种大惊小怪。有点理解什么叫“物以稀为贵”了。

    朱鹮喜欢在浅水里找吃的。清晨出去观鸟时,朱鹮也起床外出觅食,可以在小河道看见它们。但它们的觅食地可不止河道,还有当地稻田。

    这就令人头大了。

    朱鹮不吃苗苗,而是进水稻田找螺螺之类的小型水产。但这么找跟吃苗苗没什么区别,在田里踩来踩去时不时拔个苗,苗苗被一道祸害了。我们走访周边居民时能听见各种吐槽。

    当地朱鹮不太怕人,只在我接近时稍微远离一点,或飞一段距离。但从它的体型和那一带的小鸟与人保持的距离来看,朱鹮对人不算戒备。甚至有在居民区路旁大树上筑巢的,其中一只亚成体见上图,脸不红。下图为觅食中的成年朱鹮,用作对比。

    3、菜花原矛头蝮

    我们走在保护区内,下到小河边看看。小河水流不慢,边上都是岩石(首张图所示)。

    我们路过一处扁平低矮的岩石,我并没有一如既往四处蹦跶。带我们进保护区的叔叔忽然指着刚路过的那块岩石说:“看,蛇!”

    他一说蛇我就来劲了,毕竟像我这种神奇的体质去野外要么遇不上蛇,要么遇上死的。这次抱着每天都能笑摸蛇头的幻想来实习,结果在此之前就遇上一条,还是蝮蛇,似乎是短尾蝮。

    哦,这条也是蝮蛇,菜花原矛头蝮。

    那蛇就盘在石头边,叔叔不说我们还真没注意。如果刚才蹦跶蹦跶,兴许可以踩到它,然后被咬一口紧急送医。

    毒蛇感觉到危险一般不会轻易逃跑,更倾向于按兵不动,因为毒液使它们有恃无恐。正因如此,“打草惊蛇”这招不一定能防毒蛇,在毒蛇分布区钻草丛时不能仗着自己动静大而瞎蹦哒。

    那条蛇感觉到自己被凝视,有点紧张,就那么端着头一动不动,判断周围三只大型动物的意图。其间我还蹲到石头上愉快地拍照。笑摸蛇头是不可能了。

    蛇与我们僵持一会,忽然扭头逃离——它一直在权衡,认为对付三只大型动物太不划算,就算咬死也不能吃,还是保留毒液与体力为好。

    4、某齿蛉

    这种齿蛉鉴定下来无法确定是普通齿蛉还是截形齿蛉。

    齿蛉可以作为环境指示物种,出现它们的地方,周围一般有较清澈的水。

    5、环锹甲

    晚间打着手电沿路边走,可以发现这小家伙。

    6、某蛛蜂

    蛛蜂并不像蜘蛛,得了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们吃蜘蛛。上图中的蛛蜂刚刚猎杀一只蜘蛛,将其抱在怀中。

    这只蛛蜂脾气不坏,但非常积极主动。我向它伸出友好的左手,它跳上我的胳膊向上一路爬行,愉悦观光,让我愣在原地不敢轻举妄动。

    7、大云斑鳃金龟

    这是夜晚外出见到的,发现于道路。个头大,很显眼,触角漂亮。

    8、某漏斗蜘蛛

    这类蜘蛛结网,但网不是一张平面,而是立体的,就好像在枝叶间搭了个小篷子(下图)。没事干时它在其中休息,感觉到危险会缩进更里头,上下左右都是它的网,很有安全感。

    一棵这样的树对于它们而言就是一座公寓——

    9、悦目金蛛

    悦目金蛛的网有个特色,就是在网上有两条明显的花纹。但不止它会在网上织花纹,要鉴定还得看蜘蛛本体。悦目金蛛的颜色比上一位抢眼得多。

    下面来介绍两种圈养动物。之所以放在这篇文章中,是因为它们的野生种在这一带也有分布,都较濒危。对它们的圈养利用已经开始,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我们在当地参观兼查阅资料,了解了它们的饲养情况和其野生种群面临的威胁。

    10、林麝

    林麝可产麝香,经济价值非常高。林麝濒危正是因为麝香,因为人们都是杀麝取香,这跟杀鸡取卵没什么区别,都是不可持续行为。目前人们在摸索林麝养殖技术。

    我们去山里头参观养殖基地,驻扎在那里的老教授很热心地给我们讲了林麝的情况,带我们去参观。有林麝站在院子里,感觉到我们在看它,非常夸张地蹦起来,钻进它的屋子。

    林麝就是特别敏感,很容易应激,然而取麝香还得跟它亲密接触,从它屁股那里取,就算捉住了,搞不好它应激而死。因此人工饲养和取麝香特别难,技术不过关或过程中出差错都要完。

    11、大鲵

    大鲵俗称“娃娃鱼”,说是叫声像娃娃。我看长得也挺像,大身子配上豆豆眼,面无表情朝向你都像在卖萌。

    大鲵的养殖比林麝成熟。养殖大鲵是可以食用的。

    大鲵的野外种群情况不容乐观。除了栖息地问题外,有一个威胁来自圈养大鲵。

    正因为大鲵养殖技术更成熟,养大鲵的人多,其中存在逃逸个体。也许有人会觉得,既然大鲵濒危,逃逸出去不是给野生种群做贡献么?非也。

    首先我们不支持这种形式的“放生”。如果为补充野生种群放生圈养个体,应有科学指导。了解它的种源,看它的“家谱”,甚至直接给它测个DNA。选择要放生的圈养个体也是谨慎的。

    逃逸大鲵的关键问题就在于遗传上。来自不同地区的大鲵虽然没有生殖隔离(简单说,存在生殖隔离会导致后代繁殖出bug),但不同地区环境气候还是不同,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大鲵更适应当地栖息地。如果来自东南的大鲵苗苗出现在秦岭的养殖场,而且逃逸,成功地与秦岭的大鲵繁衍后代,它会把对东南适应的基因混杂在对秦岭适应的基因中,那么它的后代对秦岭的适应能力可能减弱。再说这本身就存在对秦岭地区大鲵基因的影响,不是自然的,应当避免。

    ——【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秦岭动物观察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fw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