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圆觉经》全文解读注释佛学爱好者佛学与哲理
关于“空性”思维训练,解读《圆觉经》02:普贤菩萨章

关于“空性”思维训练,解读《圆觉经》02:普贤菩萨章

作者: 五十芥 | 来源:发表于2019-07-17 05:59 被阅读0次

    此文为“解读《圆觉经》”系列的第02号文。

    先综述,再上原经文,后注解。

    【1】 综述

    此章讲解的“永除诸幻”的法门,佛陀总结为:“以幻修幻”,“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似乎又是一难懂的“顿悟”法门。而且,就此章的内容来讲,此章应该是整部《圆觉经》最“烧脑”的一章。但只要理清了其思路,则会发现其所讲的法门,是非常直观的,与第一章一脉相承,与后面诸章融汇贯通。

    下面,我将梳理一下本章的脉络。详细地举例说明,见本文第三部分【注解】。

    本章演法,主要解决三大问题:

    1.破“断灭”之邪见。由第一章可知,众生执着之“身、心”皆为幻。对此,众生虽“理解”,而未“证悟”。又因耽着于“世乐”,往往易堕“断灭”之邪见。——故言:诸幻尽灭,而不坏、不动“觉心”分毫。此“觉心”,如同“虚空”,本“无生”,故常“不动”,而“妄动”的是“眼翳”。

    2.破“有觉”或“无觉”的执着。实际上,此“觉心”,乃方便之说,是另一种“幻”。其功用在于,破除“断灭”之邪见。邪见既破,则需舍离此“觉心”。而且,无论是“有觉”、“无觉”,只要仍在“起心动念”,则皆是“能觉”在“分别、取舍”,皆为“幻”。

    3.破“离幻”的执着。众生修习路上,往往易走向另一极端:执着于“离幻”。实际上,无论是离“妄”,还是离“觉”、遣“离”、遣“遣”等等,皆为“幻”。此时,众生需要的,不是追根到底,而是“停下来”。也就是,第一章所言:净觉随顺。

    【2】 原经文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1],云何修行?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2],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3]?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4]?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分别演说]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5]?”

    [普贤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6],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于]如来圆觉妙心[7]。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8]。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9]。”

      

    [佛言:]“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10]。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11]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佛言:]“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12]。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

    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3】 注解

    [1]“圆觉清净境界”,即第一章所言:圆照清净觉相。

    [2]“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此乃“理”解、“理”通,即道理上明白。

    [3]“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

    此乃“行”解,“行”修。在修习的过程中,众生往往发现“行”与“理”相违:修习之法、修习之人,皆为幻。那么,该如何修习?谁来修习?——此乃常见之“断灭”邪见。耽着世乐的众生,往往不求甚解,误读为:无法修习、不用修习。

    [4]“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此虽为请问,实为“暗示”:众生若执取“断灭”邪见,纵情放逸,怠于修行,则只会长期流转于“生死苦海中”,无有停时。

    [5]“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那到底怎么样才是“永离”?——这是本章的关键。后面会继续讲解。下面,先举一个“未永离”的例子,来简单说明。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某日诗意大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说说”:八风吹不动。

    佛印大师,在下面评论:屁!

    结果,“苏大家”很生气,马上私信佛印大师:我哪里写得不对,你干嘛要放屁,如斯不文明!

    佛印大师反问:你这还叫“八风吹不动”?

    ——在这过程中,苏轼,产生了多个妄想,而且各个妄想之间,互相矛盾。“诸妄想”愈演愈烈,导致最后,失察、失控、嗔恚、犯傻:

    1.怀疑自己,是不是写得不好。

    2.但又以“大家”自居,我怎么会写得不好?

    3.是大师水平不够,不懂欣赏。

    4.大师为何放屁?

    5.放屁,为不文明举止。

    6.大师如此不文明,还能叫大师吗?

    7.大师放屁,难不成有什么奥秘?

    …………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非量”的例子。非量,即:谬误的量知。

    非常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理”悟,跟“证”悟的距离,不是一般的大。

    可能,单单是“世间八风”,即:利、衰、苦、乐、讥、称、毁、誉——就让我们栽了跟头。

    更何况,“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故普贤菩萨请法,希望佛陀能分享“永离”诸幻的方法。

    [6]“菩萨如幻三昧”:三昧,即“定”,是梵语samadhi的意译。或音译为“三摩提”、“三摩地”。

    但此处的“定”,并非“禅修”之“定”,而是后面经文所说的“不动”。禅修之“定”,只是镇服了烦恼。而此经说的“不动”,是诸幻尽灭,包括“诸烦恼”在内。圭峰大师,称之为:如镜受影,非受非拒。意同第一章所指:净觉随顺。

    [7]“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于]如来圆觉妙心”:

    此“幻化”,意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

    “如来圆觉妙心”:此“心”,为梵语的意译,或音译为“干栗驮、“纥哩驮耶”、“纥利陀耶”。很明显,此心,非肉体之心脏,亦非六尘缘虑之“集”(意识),或“业因种子库”——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因其无“生灭轮转、分别妄动”,故亦非“轮回心”。

    此“如来圆觉妙心”与后面所言“觉心”、“圆觉心”,以及第3章的“如来净圆觉心”,第11章的“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是同义异名。其不在内、外,不在过去、现在、未来,无有实体,为方便之说。

    为何需要此方便之说?一是,因为众生总是有所攀缘、执着,若直言“一切皆空”,则易堕前面[3]所言:断灭邪见。二是,因为诸法如幻,皆无“自体”,需有所依托。如同偈子所言:“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

    故佛陀以“如来圆觉妙心”方便之说,破除“断灭邪见”,假托“诸幻”,助众生永断“无明”。

    [8]“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此为[7]“如来圆觉妙心”的进一步诠释。“空性”、“觉心”,皆是其“代名词”。

    “花”依“虚空”而显现,但“花”灭,却不坏“虚空”。因为“病因”在于“眼翳”,无关“虚空”。而“虚空”本“无生”、常“不动”。(详解见:《解读〈圆觉经〉系列01:文殊师利菩萨章》)

    而“众生幻心”,亦如“花”,依“无明”而有,故当“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因为此“觉心”,如同“虚空”,本“无生”、常“不动”。

    [9]“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此处进一步讲解何谓“幻”。

    前面,佛陀以“如来圆觉妙心”,即“觉”,来破众生之断灭邪见。但当邪见已破,则此“觉”,就该“功成身退”。若仍执着于“觉”,则就是“幻”。

    而且此“觉”,更复杂,更有迷惑性。“所缘”,为“幻”。对此“幻”起“有觉”或“无觉”之说,亦是“幻”。——因为还有一个“能觉”在“作用”,在“分别、取舍”。也就是说,只要还在“起心动念”,不论,说“有”或“无”,“真”或“假”,皆是“幻”。——只有“幻”尽,才是“不动”。

    菏泽大师言:“妄”起即“觉”;“妄”灭“觉”灭。“觉、妄”俱灭,即是“真如”。

    [10]“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此处再进一步解说如何“离幻”。细分,有很多步:

    1.“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即离“诸幻境”;

    2.“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即离“离幻之心”;

    3.“远离为幻,亦复远离”,即遣“离心之离”;

    4.“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即遣“离离之离”。

    …………

    简化一下,即:

    1.觉其妄,故要离“妄”;

    2.觉亦妄,故要离“觉”;

    3.离亦妄,故要遣“离”;

    4.遣亦妄,故要遣“遣”。

    …………

    直到“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经疏中,有一譬喻。我稍微“改编”一下。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譬如,一位幻术师,用一巾,变出一马。

    1号观众:真的有一匹马;

    2号观众:你看错了,这马,是假的。

    主持人:请问,上面两位观众,哪一位更加机智,觉悟了真相呢?

    3号观众:肯定是2号观众啊!

    4号观众:我不看,我不说,我不想,我不知。

    ——

    好,譬喻到此结束。我们试着用上述的“离幻法”,来解构此譬喻:

    一巾,即:“本体”、“真像”——是幻。

    一马,即:“依他起”、“假像”——是幻。

    幻术法,即:攀缘“真像”,造出“假像”的“心识”——是幻。

    1号观众,痴迷“实有马”——马,是“幻”;痴迷于“幻”,即“妄上加妄”。——故仍是幻。

    2号观众,觉察“马为幻”——看清了对象,已破了一个“所知”;但却掉进了另外一个“所知”里:对与错。——故仍是幻。

    而主持人的提问,是在诱导、加重,观众的妄想、贪瞋。

    3号观众,被主持人带进了,更加严重的妄想里:1、2号观众的说法,本已是“幻”。但居然,还要从两个“幻”中,比较、分别出哪个“幻”,更加“真实”?

    4号观众,虽言“四不”,但很明显,都是空话。只要“意门”仍在忆念、辨别,“身门”、“口门”就很容易“失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同时是1、2、3、4号观众,兼幻术师、主持人。不断地“挖坑”,不断地“自跳”。

    …………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同学明白了,但不知道该怎么办。不妨参考,圭峰大师提出的法门:

    1.以“止”离妄。止,即:不攀缘。休心息意,永不追攀。譬如,人遇怨,不应共处。

    2.以“观”离妄。观,即:看清楚。虚妄之法,体性皆空。譬如,梦枷锁,寤则已解。

    [11]“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

    此处为譬喻,用以解说:何谓“以幻修幻”、“得无所离”:

    木段,即“所修”,即“妄体”,是幻。

    木燧,即“能修”,即“觉体”,亦是幻。

    烟,即“离”;灰,即“遣”,两者皆是幻。

    两木相擦,即“以幻修幻”。当木段、木燧、烟、幻,都灭尽了,即无“所离”,即除“诸幻”。

    [12]“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就这样,本章的演法,结束了。看到这里,可能有同学,会有如下的种种疑问:

    1.“上述的“离幻”方法,虽层次分明,但似乎永无止境?”

    2.“实际修习中,怎样才算‘灰飞烟灭’——‘永离’诸幻?”

    3.“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已到达‘离幻’的尽头?”

    ……

    类似的疑问,实为同一个“问题”。试举一些即将“永离诸幻”,或即将“到达尽头”的例子:

    1.譬如,弥勒菩萨,知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成佛?

    2.或者,阿罗汉,知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证果?

    3.或者,天人,知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命终?

    …………

    其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甚至,根本不会有此问题!圣者,既不会自恃“证果”,亦不会“无知”。

    故当我们还在问,“何时是尽头”等问题时,就意味着,仍有“我执”,仍未超越“有始有终”、“有得有成”、“有生有灭”、“分段”、“分别”的“轮回模式”,远远未到“永离诸幻”。

    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妄想”、“诸幻”。若仍执迷于此,则很容易,落入跟苏轼同学一样的窘境里。

    故此章结尾,佛陀直言: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就是要直接打断众生,那无止境的“妄想”。——如斯提问,非为正问。

    我们要做的,不是继续“追根到底”,而是:停下来!

    优婆夷 五十芥

    写于2019.04.07

    修订于2019.06.14

    发布于2019.07.07

    *解读《圆觉经》系列:

    《校正版〈圆觉经〉全文阅读》

    《解读〈圆觉经〉00:梳理十二章的脉络》

    《解读〈圆觉经〉01:文殊师利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2:普贤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3:普眼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4:金刚藏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5:弥勒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6:清净慧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7:威德自在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8:辩音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9:净诸业障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0:普觉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1:圆觉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2:贤善首菩萨章》

    《最终篇:总结〈圆觉经〉修行之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空性”思维训练,解读《圆觉经》02:普贤菩萨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lf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