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佛心得《圆觉经》全文解读注释佛学爱好者
关于“众生与无明”,结合《楞严经》解读《圆觉经》04:金刚藏菩萨

关于“众生与无明”,结合《楞严经》解读《圆觉经》04:金刚藏菩萨

作者: 五十芥 | 来源:发表于2019-07-17 06:17 被阅读2次

此文为“解读《圆觉经》”系列的第04号文。

先综述,再上原经文,后注解。

【1】 综述

第四章,是《圆觉经》中“关注度”最高的一章。金刚藏菩萨的“三问”,非常经典:

1.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2.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3.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但可能很多读者,不满意佛陀的回答。因为,佛陀并没有揭开“谜底”——为何会有“一念无明”。

这可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而这,会牵涉到另外三个更加“实际”的问题:

1.既然众生本来成佛,那么是否可以“立地成佛”?

2.成佛之后,此“无明”会不会再跑出来捣乱,——导致“佛”再度沦为众生,继续受苦?

3.佛陀若不能给出,百分之两百的、靠谱的保障保证,那么修行,又有什么意义?

故对于很多读者而言,金刚藏菩萨的“三问”,明显不够直接、赤裸。

实际上,也因此,很多读者,自己钻进了“迷宫”里,出不来,继而嗔恚、掉举、疑……结果越钻越深,导致愈加地嗔恚、掉举、疑……

——读者自己就这样生动、形象地,示现了:什么是“无明’”,以及“为何会有‘一念无明’”!

好,下面回归菩萨的“三问”。——为何会有此三问?——这是本章的“关键”。

“众生本来成佛”,语出前面第三章,佛陀称:“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如昨梦。”

但很明显,众生执着于此话,而忽略了此话的前提——“修习此心,得成就者”。此“心”,就是——不住相、无分别、能所俱泯之心,即“圆觉心”。

更直接地说,前面第三章,佛陀演绎了那么长,教导如何观“身、心、尘”中无“我”,亦无“幻”可灭,因为本来“空”。如是观“世出、世间、三世”,故知一切法本来“空”……结果,众生听到了“结论”——“众生本来成佛”——就“黏着”结论了。

也就是说,众生不但没有“理悟”——何谓“本来空”,反而更加执迷于“我相”、“成佛相”,又钻进去了“二元对立、分别”的迷宫中,妄想、计度:

1.有“我”,以及“非我”;

2.“我”与“佛”不同,故“佛”属于“非我”的范畴。

3.那怎么说,“众生本来成佛”?佛陀妄语了,或根本就没有“一切种智”,导致前后矛盾?

如此种种疑惑,恰恰印证了,此经第一章所言:“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也就是说,此疑惑本身,就是“无明”的症状!

故此章,佛言: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事实上,佛陀非常明白,如此种种疑惑,不过是烟雾,其背后是——“贪”。对此不自知,就是——“痴”。而失察,会导致失控,失控会导致——“嗔”。如此,“贪、嗔、痴”三毒齐全,那么,业牵殊途,六道轮回,就在所难免了。

故佛言:先断“轮回根本”——“贪”,再来求“圆觉”。

---------------------------------------------------

*至于,到底为何会有“一念无明”?

参考《楞严经》里,“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同学,与佛陀的对话: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还是]为「觉」不明,[而独]称为「明」觉?”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佛言:“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只是]因「明」立[其为]「所」。

「所」既妄立,[即]生汝「妄能」。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

「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等]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

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五十芥注:

简单地说,就是:此“明”,非但没有“觉”,反而是“无明”。

具体地说,就是:

此“明”,先确立“明”的存在,并以“觉”为作用对象,即“所”。再往“前”追溯,追认此“明”为造作者,即“能”。

如此,确认“能、所”,即有“分别”。因有分别,而有“诸相”。又因诸相,而有更多的分别……

但当,此“明”,尝试再往“前”追溯,却发现找不到“源头”;往“后”张望,亦看不到“尽头”。

于是,“明”——发现——自己——迷失了。

而实际上,“明”,本身就是“迷失”!

“明”之所「觉」,就是妄。“明”之所「了」,就是妄上加妄。“了”所发之「诸相」,更是妄上加妄妄。

故言:此“明”,就是“无明”。

譬如,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不仅自封为皇帝,还追封了自己的老爹、爷爷……往前五代祖宗,为皇帝。

但若有人问朱元璋:“你的祖宗是何时,在何地当上皇帝的?”

对此,朱元璋只能说:“嗯,容朕想想。”——而实际上,无论朱元璋怎么想,都不会有答案,因为朱家的祖宗,本来就不是皇帝,都是“追封”的!

(感谢朱元璋同学的友情演出,譬喻到此结束。)

故知,“为何会有一念无明”——此问,本身就是再一次确认“无明”的存在,还企图认证“无明”的源头。

故说,此问本身,就是“无明”的症状!执着此问,既不会带来“答案”,更不会导向“圆觉”,反而只会徒增更多的贪、嗔、痴。

修行,不是为了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终极答案」,而是——「停下来」。

【2】 原经文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金刚藏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1]。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佛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2]。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3]。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4],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5]。”

  

[佛言:]“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见空华;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6]。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盘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7]。”

  

[佛言:]“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8]。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盘,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佛言:]“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9]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10]。

  

[佛言:]“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11]。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12]。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13],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

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

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

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

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

生死与涅盘,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 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

【3】 注解

[1]“永断疑悔”:

“疑”,即:对“诸圣谛”,仍有犹豫、疑惑,未能生坚定之“信”。为“五盖”之一,具体表现为:疑己,认为我不能入理;疑师,认为师不能善教;疑法,认为法不能导向“出离”,等等。

“悔”,即:追悔。具体表现为:意识到该行的善,未行;不该做的恶,做了。——追悔,容易导致“掉举”。而这两者皆是“妄动”,为“五盖”之一。

[2]“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一切世界”,可分为三种“世间”,对应三种“相续”,即:

1.器世间——世界相续

2.有情世间——众生相续

3.行世间——业果相续

“轮回”,归纳分类,共有以下三个特征:

1.分段的,有所谓的:

始、终——创变、极证;

生、灭——生起、落谢;

起、止——现行、调伏;

前、后——现在、未来;

有、无——住劫、空劫;

聚、散——成劫、坏劫。

2.相续的,即“念念相续”:

当眼、耳等六根门运作时,例如,看书、听歌时,每个刹那间,都有无数个“念头”(心路过程心)在不断生灭、相续。

当眼、耳等六根门不运作时,例如,昏迷时,每个刹那间,仍有无数个“有分心”(离心路过程心)在不断生灭、相续。

——而无论是“念头”,亦或是“有分心”,众生往往不能自知、自主。除非,众生如法修行。

3.分别的,即“种种取舍”:

取,执着“我”及“我所”,欣喜“常、乐、净”;

舍,厌离我之“不喜”,及“无常、苦、不净”。

[3]“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如同,梦为幻,梦中之实物,亦为幻。可知,虚幻的“轮回之心”,其“所观”——“圆觉之境”,亦为虚幻。

也就是说,只要仍以“轮回之心”来测度、分别,连“出离轮回”,都不可能。——如同做梦时,梦见“醒了”,但实际上仍在做梦。

如同【综述】所言,众生误以为已经明白“一切皆空”,但却仍执着于“众生本来成佛”的结论,又落入“有相”中。——如此“分别”,难出“轮回”。

[4]“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

此四个譬喻,可归纳为两组:

1.“动目、定目”,即:频频眨眼、定眼过久。这两种情况都会让眼睛疲惫,继而导致看到“幻觉”:静止的水,在波动、摇晃;旋转的火,形成如车轮般的圆环状。

2.“云-月、舟-岸”的譬喻,运用物理常识,即可理解。月、岸,本是静止的,但若以运动的云、舟为“参照物”,那么就变成月、岸在移动。

综上所述,动目、定目、云、舟,喻为“轮回之心”(生死垢心);水、火、月、岸,喻为“圆觉之境”。

前两者,动目、定目,皆落“边际”,仍在攀缘,执着于“有”或“无”,故其所取之“相”——动水、轮火,皆为虚幻。——故经言:凡所有相,皆为虚幻。

后两者,云、舟,则仍在妄动,且不自知,还误以为是月、岸在动。——典型的妄上加妄。

——故佛言: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5]“是故汝等便生三惑”,此“三惑”,即前面,金刚藏菩萨的“三问”。

[6]“翳、华二法,非相待故”:

“翳、华”,即第1~3章讲的“眼翳、空中花”的譬喻,详解见于前面三篇博文。

此处,旨在强调,“眼翳、空中花”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不能说眼疾痊愈了,导致空中的花消失。因为,“空”中本来就没有“花”,故无所谓的“生灭”,故言“非相待”。

[7]“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由[6]可知,“虚空”本就无所谓的“生灭”。——“暂有、暂无”,是“分段”的概念。而“分段”,就是轮回的特征,参考[2]。

“圆觉”,如同“虚空”,周遍法界,无分别、无能所,故言“平等”。——故无所谓的“佛何时复生一切烦恼”的问题。

[8]“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

此处“销金矿”的譬喻——“金”,喻为“圆觉”;“销”,喻为“如法修行”;矿中杂质,喻为“无明”——旨在析疑:

一解,为何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正是因为矿中有金子,才能提炼出金子,若无金子,再怎么提炼,都是徒劳。

二破,众生之“疑惑”: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偈言:“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

三破,众生之“邪见”:若本来成佛,那么是否无须修行?——偈言:“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

[9]“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但”,古文用法,通“只”。“有思维心”,指“轮回之心”。此句意为,众生连“声闻乘”——阿罗汉的境界——都无法亲证,更何况佛的境界。

*阿罗汉,四果圣者,断“十结”:

身见、戒禁取见、疑、欲贪、嗔恚

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

[10]“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轮回根本”,即“贪欲及爱渴”。详见后面一章,弥勒菩萨章,此处不多论述。

[11]“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

“心”,为“识体”;“六尘妄想缘气”,为“尘境”。心不断攀缘尘境,而有“思维”。不论是尘境,还是心、思维,皆是幻,没有实体,如同虚空中的花。

[12]“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辨于佛境”,就是“对外探索”。而“对外探索”,其本身就是先确认“我”的存在,继而在“非我”的范畴——佛境——探索。如此探索,就是在进一步强化“我”。而这个动作,本身就是“无明”。

虚空中的花,本来就是“幻”。但众生却期望此“幻”(无明),能结出“果”(佛果)。——这简直是痴心妄想。

[13]“虚妄浮心,多诸巧见”:

此“巧见”,实乃“伪见”。虚云大师言:知见多端,习染深重。

故《地藏菩萨本愿经》言:“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

佛于此章末,言: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优婆夷 五十芥

写于2019.04.23

修订于2019.06.15

发布于2019.07.07

*解读《圆觉经》系列:

《校正版〈圆觉经〉全文阅读》

《解读〈圆觉经〉00:梳理十二章的脉络》

《解读〈圆觉经〉01:文殊师利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2:普贤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3:普眼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4:金刚藏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5:弥勒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6:清净慧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7:威德自在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8:辩音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9:净诸业障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0:普觉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1:圆觉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2:贤善首菩萨章》

《最终篇:总结〈圆觉经〉修行之旅》

相关文章

  • 关于“众生与无明”,结合《楞严经》解读《圆觉经》04:金刚藏菩萨

    此文为“解读《圆觉经》”系列的第04号文。 先综述,再上原经文,后注解。 【1】 综述 第四章,是《圆觉经》中“关...

  • 众生非佛

    金刚藏菩萨在圆觉会中,叩询佛陀:“世尊,假如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为什么又有一切无明?如果那些无明,是一切众生本来就...

  • 读书笔记|《圆觉经》day5

    第四位向佛陀请教的菩萨的金刚藏菩萨,他提出了“无明和觉性的关系”问题。 佛陀说:“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及同流...

  • 圆觉经—金刚藏菩萨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

  • 圆觉经*金刚藏菩萨

    动目摇水湛如蓝 眼定如炬火回转 月运穿行缘云驶 舟行江波倒移岸

  • 2016 读书录

    子平真诠 滴天髓阐微 穷通宝鉴 渊海子平 易经 心经 金刚经 六祖坛经 地藏经 圆觉经 楞严经 胜蔓经 金刚经说什...

  • 楞严经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行首楞严经 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佛顶:佛=佛陀=觉者,“觉”是相对于无明众生而言,...

  • 证、悟、了、照诠四相

    证、悟、了、照诠四相 ———《圆觉经》笔记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指的是什么?在《圆觉经》净诸业障菩萨...

  • 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楞严经》卷四笔记04 原文: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

  • 因果意义

    《圆觉经》普贤菩萨章:“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众生与无明”,结合《楞严经》解读《圆觉经》04:金刚藏菩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lf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