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76篇《颂 臣工》
原文阅读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译文参考
群臣百官听我说,应当谨慎做公务。君王赐与你成法,需要研究再调度。农官你们也听令,正是暮春的节令,有何要求说来听,新田旧田如何种。今年麦子长势好,秋天将有好收成。光明无比的上帝,赐我丰收好年景。下令那些农夫们:备好锄铲等农具,同看收割的情景!
字词注释
(1)嗟:发语语气词,嗟嗟,重言以加重语气。臣工:群臣百官。
(2)敬尔:尔敬。尔,第二人称代词;敬,勤谨。在公:为公家工作。
(3)厘:通“赉(lài)”,赐。成:指成法。
(4)咨:询问、商量。茹:调度。
(5)保介:田官。介者界之省,保介者,保护田界之人。一说为农官之副,一说为披甲卫士。
(6)莫(mù):古“暮”字,莫之春即暮春,是麦将成熟之时。
(7)又:有。求:需求。
(8)新畲(yú):耕种二年的田叫新,耕种三年的田叫畲。
(9)於(wū):叹词,相当于“啊”。皇:美盛。来牟:麦子。
(10)厥(jué)明:厥,其,指代将熟之麦;明,成,刘瑾《诗传通释》:“古以年丰谷熟为成。”
(11)明昭:明明,谓明智而洞察。
(12)迄用:终于。康年:丰年。
(13)众人:庶民们,指农人。
(14)庤(zhì):储备。钱(jiǎn):农具名,掘土用,若后世之锹。鎛(bó):农具名,除草用,若后世之锄。
(15)奄观:尽观,即视察之意。铚(zhì)艾(yì):铚,农具名,一种短小的镰刀;艾,“刈”的借字,古代一种芟草的大剪刀。铚、艾二字在这里转作动词,指收割作物。
诗歌赏析
《周颂》是宗庙祭祀乐歌,“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这一篇和另几篇农事诗,传说是周成王时代的作品。从诗的文本来看,确是周王的口气,是周王在“春祈”上的“训话”。殷商后王把歌颂先王省耕和祈祷神明的诗,配合乐舞,作为宗庙乐歌在一定的礼仪上演唱,也是为了追念先王的功业,继承先王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继续贯彻执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所以,此诗和其他几篇农事诗都被编入《周颂》。
全诗脉络清楚,诗义十分明白,是一首歌颂周王关心农业生产,训勉群臣勤恳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是感谢上天赐予丰收的乐歌。全诗反映出周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此诗的历代训诂也多歧义,主要是第三句的“成”字和第五句的“保介”一词。“成”字有释为“成绩”者,则句意为“王对你们的成绩给予赏赐”,亦通。《诗集传》等书所释“成法”于上下文义亦圆通顺畅。“保介”一词,有人释为“执甲之士”,即周王左右卫士,有成篇的考据;或释为“农官”已合情合理。
这首短诗分三层,即周王给臣工们讲话,分三类对象。一是对群臣百官:辛苦了,赐你成法,请来受教。这四句训勉群臣勤谨工作,研究调度执行已经颁赐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成法。二是对分管农业的官吏们这四句是训示农官(保介):暮春时节,麦子快熟了,要赶紧筹划如何在麦收后整治各类田地。这其实是在表彰他们的劝农之功。三是对农夫们:准备收获吧!欢快之情跃然纸上。这四句称赞今年麦子茂盛,能获得丰收,感谢上帝赐给丰年。最后三句是说:命令我的农人们准备麦收,我要去视察收割。
《臣工》学习的反思探讨
这首诗反映出周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据西周文献,周王朝在立国之初就制定土地分配、土地管理、耕作制度的具体法规,如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水利建设以及轮种等耕作技术都包括在内。这一套法规,就是诗中所说的“成(法)”。当时鼓励开垦土地,又注重土壤改良,把田地分等级,耕二年称“新田”,三年称“畲”。为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朝廷规定了因地制宜的整治方法,如轮作、深翻、平整、灌溉、施肥等等,即诗中所说的“如何新畲”,周王要求臣民按颁布的成法去做。
周朝重祭祀,祭礼众多,不但在开耕之前要向神明祈祷,而且在收获之后也向神明致谢,这篇诗中面对即将到来的丰收,自然也要向神明献祭,感谢“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当时的周王不但春耕去“藉田”,收割也去省视,末三句就是写这一内容。周王说:锹、锄暂时用不着了,要收好,准备镰刀割麦子吧。他对农业生产很熟悉,指示比较具体,这进一步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诗经》所反映的周代社会的农事活动,大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作物的种类多,品种齐全。《诗经》中的农作物和果品有二十多种:稻、稷、黍、粱、麦、葵、菽、桃、李、梅、枣、瓜、韭、荼、杜、椒、荠、榛、竹、桑葚、莲等,有的是粮食,有的是蔬菜,有的是瓜果,不仅反映了早期农业经济的发达,而且在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二,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气象物候知识丰富。在《诗经》时代,人们对季节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其天文历法知识,是适应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对天文历法的研究推动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例如《豳风·七月》中的“七月流火”诗句,其火,是星名,又称大火,属心宿。因为在周代各地存在着几种历法,有夏历、殷历、周历、豳历。此句寓意是:豳历五年黄昏,火星在天空的当中,六月里便向西倾斜,七月里火星向西而下,暑天即将过去。同时,在此诗中还出现了“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这表明周人在历法上的重要改革还是服务于农事活动的,正是为了发展农业。
第三,大规模垦殖土地,扩大农田面积。我们从很多首农事诗中可以看到当时周人大规模的耕作方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周颂·噫嘻》)诗中的“耦”即耦田,两人为一组,一人用脚踩耒入土,另一人用手拉耜拔土,合力而耕。这样先进的耕作方法省力省时,提高了垦殖效率,加快了垦田速度,大量荒地被辟为良田。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耕耘的规模:在长宽各约30 里的土地上,一万人在耕种,这种景象确实称得上宏大。
第四,农业工具不断更新,开始较多地使用锐利的金属工具。在《诗经》的许多诗篇里,多次出现一些带“金”字偏旁的工具名,如《周颂·臣工》:“庤乃钱镈,奄观铚艾。”钱(jiǎn):农具名,掘土用,若后世之锹。镈(bó):农具名,除草用,若后世之锄。铚艾(zhìyì):铚,农具名,一种短小的镰刀;艾,“刈”的借字,古代一种芟草的大剪刀。这些都以“金”为偏旁,说明当时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了金属工具。工具的锋利坚硬,便于挖土耕地,提高了西周的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西周农业的迅速发展。
有的学者根据《秦风·驷驖》中“驷驖孔阜”“輶车鸾镳”等句,认为人们对铁已经相当熟悉,西周及春秋可能已经使用铁器。在工具更新中,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认为,殷商时期已经有了牛耕但未能通行,原因在于当时的牛主要作为“牺牲”而被用于祭祀。用牛犁田地意在爱惜人力,而当时的奴隶数以万计,奴隶主视之如同牛马而不加爱惜,何必用牛耕呢?
虽然《诗经》中多次提及农耕,但未明确说是牛耕。而孔子弟子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这种在名字上把“牛”与“耕”连在一起的事实有力地证明当时已经存在牛耕。 应该说,在春秋后期到战国时,牛耕便渐次普及了。
第五,除草培土,精耕细作。商代卜辞中已有耨草的记载,当时田间杂草主要有荼、蓼、莠、稂等。而后二者又是其中为害甚烈者,《诗经》中有“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描写。莠,即谷莠子,亦叫狗尾巴草;稂,即狼尾巴草,是谷田或黍田里最常见的伴生杂草。《小雅·甫田》:“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耘,即除草;耔,即培土;薿薿,则是生长茂盛的样子,表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除草和培土可以使作物生长茂盛。在除草的同时,还开始了治虫。《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螟、螣、蟊、贼分别是就其为害作物的部位而言,是对害虫所作的分类。食心曰螟,食叶曰螣,食根曰蟊,食节曰贼,这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农作物害虫分类。《诗经》中还有当时灌溉的记录,《小雅·白华》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诗句,是有关稻田引水灌溉的最早记载。这些都是精耕细作的标志。
参考资料
《流沙河讲诗经》,流沙河,四川文艺出版社·磨铁,2017年7月
《讲给大家的〈诗经〉》,李山,东方出版社,2019年1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