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3·休整期19

作者: 蕉下客deer | 来源:发表于2022-07-23 22:05 被阅读0次

    7月22日,周六,晴,26至41度

    今日大暑。

    晚起。上街上吃了碗手工面,买菜,上医院问诊。半日光阴倏忽而逝。

    礼物一

    下午,收到夫与儿补送的生日礼物。每年生日,他们都会送上有鹿标识的礼物。礼物无论贵贱,都甚合吾意。今年的礼物是两个圆滚滚的鹿娃娃,可爱的模样令我大笑不止,看来,他们已经接受并喜欢上我这“贵妃体”了。

    礼物二

    读2022年第七期《书屋》杂志。抄录如下:

    谭嗣同在《报邹岳生书》中曾这样说:

    “人生世间,天必有以困之:以天下事困圣贤困英雄,以道德文章困士人,以功名困仕宦,以货利困商贾,以衣食困庸夫。天必欲困之,我必不为所困,是在局中人自悟耳。夫不为所困,岂必舍天下事与夫道德文章、功名、货利、衣食而不顾哉?亦惟尽所当为。”

    “尽所当为”,通俗地讲,就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假如能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所做的事上,用在当下,就顾不得去想道德文章、功名、货利、衣食等等困人之物了。孔子所谓的“忠”,即尽所当为。

    王小波在《联合报》小说奖的“得奖感言”中坦承他的写作观:

    “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凡读到作者将自己的文字喻为“信”,就会对其作品产生向往,这种向往,不是就文字本身,而是孟子所说“想见其人”,相信在他的作品中能相遇可爱的灵魂。我喜欢质朴、坦诚的文字。如果我在一部作品中读到的是一张脂粉脸、整容脸,会愤怒地想找作者索赔时间。可惜现在的“整容脸”太多、太多。

    徐达斯《一泓源泉各奔流(一)——东方文明根本考》一文中,对中国和印度文明之根本进行了比较。他说,

    “无论是规模、格局、宗旨、范围 ,还是本体、工夫,境界、应用,二者都极为契近。《诗》之“颂”部分对应于《梨俱吠陀》,“风”、“雅”部分对应于《阿闼婆吠陀》,《乐》对应于《娑摩吠陀》,《礼》对应于《耶柔吠陀》,《尚书》、《春秋》对应于《往世书》,《易》对应于数论。吠陀三教 ,业分对应于儒家,智分对应于道家,教分对应于墨家。其他如法家对应于功得一派,道家修法类似瑜伽,道家哲学则契合吠檀多古义,而儒家荀子,就其对祭祀和宗教的态度来看,已接近前弥曼差派。从差异一面看,吠陀体系向来以教分统摄智分、业分,而华夏经子体系擅长以业分上达至智分、教分并收摄之。故中国儒家盛而墨家衰,印度宗教盛而国势衰。”

    又引徐梵澄先生对中印文明的评论:

    “若求其艺时,必不得已勉强立一义曰:极人理之圆中,由是以推之象外者,儒宗;超以象外而反得人理之圆中者,彼教。孰得孰失,何先何后,非所敢议也。”

    两种文明所论之道大同小异,可思维逻辑不一。所以两者的研究方法应有所区别。

    “对于先秦经子之学,传统学者大抵以为皆华夏独创,其义理辞章亦华夏独步,故而研究方法,也大多不出训诂、考据、明义,而较少使用比较、会通的方法。随着佛教、西学输入,也有用佛理、西学对经子加以印证、类比、阐释的,但大多囿于散章碎义,无法从整体上、源头上进行系统地对接或会通。考其原因,华夏经子源出上古,其撰作之思维、方法、格局具有原始性、多维性、整体性,而佛教、西学则为流而非源,为一时、一地、一种思维、一派学说所局限,自然无法与经子之所从出的广大和谐、旁通统贯的原始大道进行整体解读。用佛教、西学之眼呈现出来的经子世界,往往被还原论、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扁平化、简单化或世俗化、理性化,从而丧失了神圣高明乃至包举乾坤的上古灵知特质。”

    我最初读老庄时,怎么也进入不了他们的语境。后读印度奥修和西方哲学,才略识其中论辩逻辑。可到了今天,我发现,由印度、西学进入经子的读法确如作者所言“往往被还原论、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扁平化、简单化或世俗化、理性化。”如盲人摸象,以一隅为全体。读经子须于事上去体悟,如拍X光,只拍一物,便可识得宇宙全体之构造。

    如何于事上去体悟。譬如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可从自身爱好作喻解之。比如我爱做饭,一日不做便饥渴难耐、心神不定,此为“安仁”。比如读书、习字,一日不读、不写,深恐面目可憎,沦为俗众,便是“利仁”,再比如锻炼,因身材日渐发福且无停止之趋势,只得强迫自己运动减肥,此为“强仁”。纯因喜欢而乐此不疲是谓“安仁”,因逆水行舟之压迫而不得不为,是谓“利仁”。因戒惧、恐慌而不敢不为,是谓“强仁”。利仁与强仁都有强迫的意味,两者的区别——利仁是不使不仁加乎其身,洁身自好,掐灭恶念于萌芽之中。强仁是过失已然发生,乃悔过自新。

    人类所需的一切知识,无论精粗大小、形上形下,皆自一个核心的“天地之道”生发出来,都不过是这个“天地之道”的显发运用。如果只执着于“道术”的片段部分,就形成对整体之道的障蔽或曲解。《荀子·解蔽》篇云:

    “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欲谓之,道尽嗛矣;由法谓之,数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123·休整期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zb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