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学习独处的重要性
一般成年人约有1/3清醒的时间是单独度过的,我们当然需要这个时间段也能获得心流。
但独处是最难得到心流的时间段。我们对于占据人生这么多时间的独处,知道得很少。
内在维持心灵的秩序十分困难。我们往往需要外在的目标、刺激、回馈来帮助我们控制注意力的方向。如果缺乏外来的力量,注意力就开始游荡,思路也变得混乱。这是独处时难以得到心流的原因。
所以,利用好独处的要点就是设法整顿注意力,不让精神熵损害心灵。
精神熵是《心流》中的作者使用的一个名词,指大脑的失序状态。作者在书中写道:
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也可称之为“精神熵”(psychic entropy),它会导致自我解体,使效率大打折扣。这种状况若持续过久,对自我将造成严重的损害,使自我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实现任何目标。
他又说:
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当发觉收到的资讯与目标亲和,精神能量就会源源不断,没有担心的必要,也无须猜疑自己的能力。
人是社会性动物,独处时,由于没有外在的目标、刺激和回馈,人的大脑容易处于失序的状态,产生精神熵,这是与心流相反的状态。
由于独处的时间非常多,而且人们不容易在这个时间段得到心流,所以,如果我们能在独处时得到心流,那么我们就会比别人更优秀。我们的幸福感就会比别人强,我们的效率就会比别人高,这是显而易见的。
独处时得到心流的能力,是人的基础能力。我们在非独处时能得到心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在的目标、刺激和回馈带来的,在缺乏这些的情况下能得到心流,就说明我们的基础能力强。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我们的基础能力,这样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学会独处非常重要。
《心流》上说:
学习运用独处的时间在童年时期就很重要。十来岁的孩子若不能忍受孤单,成年后就没有资格担负需要郑重其事准备的工作。
二、怎样独处?
《心流》中说:
熬过孤独唯一的方法就是设法整顿注意力,不让精神熵损害心灵。
这是一个基本原则。独处时要建立一套自己的心灵程序,这样无须外界的支持就能规划自己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心流状态。
这个时间段,我们应该把精力从操控外在世界的野心,转向对内心的真相做更深入的探讨,从而获得心流。
有静和动两种方法:
1 静:进行安静修炼,这有点类似宗教和瑜珈修炼。关注自己的呼吸,以此为支点,努力去掉杂乱思绪的侵扰。实际上,这种修炼,本来就需要在独处的状态下来做。
2 动:读书、打字等我们认为值得追求的活动,用健康的爱好来弥补来自外部世界的支持。这些爱好因人而异,需要有一定的复杂度,有益处,能够使我们产生兴趣,我们必须认真设计。
现代生活中,看电视、打游戏是打发独处时间的主要方式,其主要问题为它们是别人设计的,别人设计它们主要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目的,多为他们经济上的目的,极有可能不利于我们获得心流。所以,我们必须以自己设计的活动为主。
动与静两种方法,我们要混合使用。
动的方法,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人的结识结构、兴趣爱好和环境条件。但有两个活动具有普遍性:读书和浏览个人事务管理清单。读书的时间可长或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规划自己要读的书,做到开卷有益。浏览个人事务清单当然在独处的时间比较好。
静的方法,推荐下面两种:
三、随心所欲地进入心流的能力
《心流》中说:
如果一个人能随心所欲地进入心流,不受外在条件限制,就已掌握了改变生活品质的钥匙。
而独处时的训练,就可以使我们获得这种能力。
本来独处是获得心流最少的时间段,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它,认真规划它,就可以获得随心所欲地进入心流的能力,这非常划算。从这个角度来看,独处是我们的重要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好。
英国哲学家培根引用一句俗语说:“喜欢独居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这句话告诉我们,独处时做的好,就可以成为神。以前人们不知道心流这个概念,他们把能力非常高强的人叫做神。这说明心流在提升人的能力方面有多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