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的终结拉里放弃了跟伊莎贝尔成婚的机会,只身到巴黎“闲晃”。今天接着读第二章,看看拉里在巴黎究竟是怎样闲逛的。
原来拉里到巴黎之后,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无所事事闲逛大街,而是在索帮大学附近租了一家小旅馆的房间,全不顾房间的矮小,环境的脏乱,只为了方便去索帮大学听课、读书。还有去国家图书馆读书。
两年时间里,拉里每天要读八到十小时书,每个礼拜三晚上还要去找老师给他上课,只为多获取知识。
而在伊莎贝尔看来,拉里做得就是无用的事,认为他幼稚、不可理喻。放弃正儿八经上大学的机会,在这里当旁听、读书,寻找存在了几千年没有答案的大哉问题。
在伊莎贝尔看来,拉里读的就是一堆没用的书,学习希腊文这种死掉的、已经过时没用的语言、想一些看似不重要的没有用的问题,就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切实际、不图上进的堕落行为。拉里想要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在旁人看来就是“闲晃”荡。
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作者似乎对拉里和伊莎贝尔的分手早已埋下了伏笔。
拉里想要的是一种精神解脱,为寻找人生的意义,想弄清楚为什么有邪恶存在,也想知道灵魂是不是不死,是否是身体死亡的终点。他眼下想过的是一种游离求知的生活,生活目标的前景并不确定。
他最想要知道的是生命大哉问的答案。这在伊莎贝尔看来显然是不现实的。拉里的想法不同于我们常人的思想,上大学、找工作、然后挣钱养家。
“拉里规划的未来是一年花3000块的未来,这个未来在拉里看来非常美好,他一年甚至只需要花1500元,3000元对他来说绰绰有余。”
拉里想得是他们结婚后可以四处旅行,和有意思的人聊天,可以一起做很多有趣的事。
可是伊莎贝尔厌恶这种生活,无法忍受这种生活。看着破旧的小屋,伊莎贝尔厌恶的微微发抖。
“我当然想旅行啊,但不是用这种方式。我不想搭船坐二等舱,不想下榻连浴室都没有的三流旅馆,更不想每次都上廉价餐馆吃饭。”
“你知道生孩子要多少钱吗?汤姆林森去年生了宝宝,她省吃俭用,还是花了一千两百五十块。还有你知道请保姆要多少钱吗?”
“你的想法太不切实际,你不知道自己的要求有多么无理。我还年轻,想把握人生,从事时下年轻人的活动,我想参加派对、舞会,打高尔夫和骑马。我也想穿好看的衣服。女孩子在朋友面前穿得相形见绌,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买朋友穿腻的旧衣服,或是等别人施舍新衣服,你又能体会到那种心情吗?我想找家像样的美容院做头发,都没有办法了。我才不要坐着电车和公交车到处跑,我想要自己的车。”
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实用主义我想我们都不会反对,从实用角度来说追求那些飘渺虚无的东西谁都不会赞成,从这一点来说伊莎贝尔所想要的生活,和她的这种生活观念我觉得也没有错,因为她从出生到现在过的就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追求生活的权力,这里我觉得不能对伊莎贝尔有什么遣责。
在拉里的出租屋里,最终伊莎贝尔和拉里有了一次敞开心扉的对话。
“拉里,如果你名下没有钱,但是有份年薪三千的工作,我会毫不犹豫地嫁给你。我会替你煮饭、帮你铺床,不会在乎穿什么衣服,什么都没有也没关系。我会当成是有趣的挑战,因为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你终究会做出一番事业。但是现在这样结婚,就意味着永远都要过这种邋里邋遢的生活,对未来一点指望都没有。换句话说,我得辛苦一辈子,到死都不得闲,都是为了什么呢?只为了让你解答明知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太不像话了,男人就应该工作,这才是人生的目的,也才是造福社会的方法”。
“你要是真的爱我,就不会为了梦想抛弃我,你已经享乐过了,我们回美国吧。”
可是那样的生活于拉里来说也很难接受,“这对我来说跟死了没两样,等于出卖我的灵魂。”
是爱情重要,还是自己的人生重要呢?
显然对他们来说,人生更重要。他们都意识到了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谁都不愿妥协最终和平分手。
事实上,感情里两个人存在最大的分歧,就是拉里和伊莎贝尔式的分歧,两个人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完全不一样,思想不同频,发生碰撞无法调和共存。要想在一起,只能有一方妥协,而这种情况拉里和伊莎贝尔都不能接受,所以我觉得最终分手是必然的。
拉里和伊莎贝尔最终在他的出租房里,两人解除了婚约,伊莎贝尔把婚约戒指戴在了无名指上,保持了好朋友的关系。艾略特对此很是不满,决定带着伊莎贝尔和她妈妈离开巴黎,断绝伊莎贝尔跟拉里的这种交往。
究竟拉里和伊莎贝尔何去何从,我们明天接着继续读第三章来知分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