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仁要诚,行仁要正

作者: 华容道上的小蜗牛 | 来源:发表于2018-03-14 10:53 被阅读6次

    蜗牛拆书之《论语》:里仁篇第四3-4

    4.3【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

    ①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②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后汉书·孝明八王传》注引《东观汉记》说:和帝赐彭城王恭诏曰:“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因此,在译文中加入了“正确地”以限定“好”和“恶”。

    《集注》引程子曰“得其公正”是也。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爱人和恨人。”

    【解析】 

    对于这一章的解释,清人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解释得非常好:“凡人用情,多由己爱憎之私,于人善不善有所不计,故不能好人恶人。若夫仁者,情得其正,于人之善者好之,人不善者恶之。好恶咸当于理,斯唯仁者能之也。”意思是说,大多数人都是凭着自己的好恶去评判别人,而失去了客观性。但是仁者内心的情感是中正的,所以对人的评价也是客观的,有“仁”的修养的人才能正确的喜爱别人,以及正确的厌恶别人。在这里,孔子所谓的能“好”“恶”,都是指“仁者”才能恰如其分的爱人和恨人。“情得其正”才是“好恶”的关键。孔子曾说,“仁者,爱人。”那么对应的,具有一颗真善美之心的人,自然是不会对别人产生极端的好恶之情的。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人对事物以及他人的评价,是不可能跳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价值背景的,所谓客观的标准,最终判断的落脚点,仍然是在人的身上。一个人对他人的判断不可能超出自己的知识格局之外。而我们现在可以知道,无论是知识还是价值观,都是会随着时代进步发展的,那么,人的认识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无法获取普世知识标准的情况下,恐怕任何人,都没办法做到像孔子所说的“仁者”那样正确给与人好恶之感。就像我们总是会在年少时做一些自以为正确的事情,甚至是喜欢某人,可是到了成年以后,回头再看时,才发现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所以,少年时自认的正确的好恶之情,成年时就有否定,那么,后来的日子里,又怎么能够避免出现否定之否定的情况?所以,孔夫子所说的“仁者”正确判断好恶得标准,恐怕也是难以操作的。

    对此,《庄子》杂篇中《盗跖》一章,就很有启发意义,《盗跖》篇中说,孔子认为盗跖本可以聚民成城,施以教化,行德政,列于诸侯,何苦为强盗?盗跖则批评孔子说,“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且评价这种好恶观为:“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后人以为盗跖为恶,而盗跖却认为圣人本恶,岂不正好说明了,好恶之情很难把握正确与否么?

    后世多引《荀子·宥坐》:“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作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可是,什么是心达而险?又什么是行辟而坚?是不是与自己不同的言论或者价值观就是心达而险?可见,这种标准也是不可取的,对此,阳明心学做出了批判,在此也就不再论述了。

    与孔子的话相对的,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就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强调的是“无为”,不以一己好恶去对待人,顺其自然就好。后面更是说道“不如守中”。客观存在就让他存在吧,且随他去,自己做好自己就是了。

    对于我们凡人来说,若有人纵十恶不赦,但是与己无害,又何必恨之入骨?若有自己所爱者,纵其有万般瑕疵,又何能损爱他之心分毫?

    4.4【原文】 

    子曰:“苟志①于仁矣,无恶也②。”

    【注释】

    ①苟志:苟,一说假如,一说诚心。志,立志。

    ②恶:一是指做坏事,二是指没有坏处。《盐铁论·刑德篇》:“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集解》云:“苟,诚也。言诚能志于仁,则其馀终无恶。” 《集注》云:“苟,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

    【译文】 

    孔子说:“假如立志于实行仁德,就不会做坏事了。”

    【解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这里,孔子就说,发自内心立志于仁德的人,会时时反省自己的学问修养是否在仁的境界上,所以他们在行为上就不会作恶。一个人如果想要做坏事,肯定是先从思想上就已经有了为恶的念头,发自内心志于仁的人是会反省、关照自己内心的人,一旦有恶的念头,他们会立刻从思想的源头上制止,所以也不用担心会延续到行动上。这就是儒家修身的功夫,为仁、慎独与反省。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苟”的理解,作为后世的解释,无论是何晏也好,还是朱熹也好,对于“苟”字的理解,都是作为“诚心”讲,但是从汉语的用法来看,是没有这种用法的,所以本文采用的也是“假如”的意思。但是笔者是认同“诚心”说的,因为,从何晏和朱熹的理解来说,孔子此处强调的,必然是诚心立志行仁,如果仅仅是把行仁做成表面功夫,那么,即使天天说行仁,也是难免会做坏事的。

    比如开国领袖毛泽东就曾形容过:“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立志于行仁的人还是不少的,历代学子无不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可是,真正做到此等风骨的又有几人?所以,不仅仅是要立志行仁,而且还要“心诚”,唯有如此,才可能不会故意的为非作歹。所以,此处孔子所要讲的,就是要诚心立志行仁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仁要诚,行仁要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zx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