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国学之凋零
文|翻腾四海
长夜孤灯,古卷为伴。
《毛主席语录》是毛主席的语录,是中国革命的语录,想读懂它,先要了解毛主席他革命的一生以及中国革命的历程。同样,《论语》是孔子的语录,也是一部国学经典。所以,我们要读懂《论语》,也要先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同时还要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国学之热,其由来久矣。然而,兄弟开始留心国学,并发现它所蕴藏的巨大价值,则是在读了《南怀瑾讲演录》之后,当时我已经离开大学校园两年了。这薄薄的一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几次讲演的合集。在书中,老先生极力推崇国学,他说:“真的学问啊在中国文化之中,在古老的这个经典里头。”他认为,大至社会,小至家庭,诸般问题,我们都可以在中国传统经典中找到答案。这一发现令四处碰壁陷入迷茫的我十分兴奋,从那时起,兄弟便踏上了研究国学的漫漫征途。其实也不敢说是什么研究,也就是“读传世经典,赏名家大作”罢了,充其量不过是拾前人之牙慧而已。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生活里的困惑,若找到了解释,兄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若找不到,也拿出来向各位求教。我姑妄言之,各位姑妄听之,纵无甚所得,亦可作茶余饭后之一消谴耳。
什么是国学呢?时至今日,虽说兄弟翻过几本古书,认识几个古人,可也不敢冒然对国学下一个定义。章太炎先生说:“国学很不容易讲,有些也实在不能讲,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但是,能不能讲,暂且抛开,关于国学,兄弟至少可以作出以下两点判断:
一、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
国学者,学问也。为什么要在“学”字前面加上这个“国”字呢?这还有一段来历,往事不堪回首,但不得不说。自古以来,学问没有东西之分,亦无中外之别。学问就是华夏的学问,蛮夷是没有学问的。正如孔子所言:
030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为方便起见,本书中引自《论语》的话,前面均会标记四位数字。前两位表示第几篇,后两位表示第几章。如0305表示这是《论语》第三篇《八佾》中的第五章。
诸夏:夏,中国之人也。古代“中国”二字的含义与今天不同,“中”是专就地理位置而言,文化最为发达的中原诸国居于中心,四周为落后的蛮夷戎狄所围绕,所以称诸夏为中国。大概中原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以夏为号,所以用“夏”作为中原诸国的代称,诸夏便是指中原诸国,常常与夷狄对举。
夷狄: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均是指尚未开化的、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
这些夷狄之国,男女杂处,父子相残,虽然有个名义上的君主,不过蛮夷就是蛮夷,这不能改变他们没有礼乐仁义、君不君臣不臣的事实。而我堂堂华夏乃礼仪之邦,即便没有君主,也要比蛮夷之国强上百倍。此之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用今天的话来说,没有进入文明阶段的社会,谈不上有什么学问。
可到了大清国的末年,那是皇皇天朝已日暮途穷之际,洋人们来了,他们不但开着火轮船,拿着洋枪洋炮,还带来了全新的学问,奇怪的思想。本来嘛,这些金发碧眼的蛮夷,我们泱泱中华、礼仪之邦本不必将其放在眼里!不过……后来情形我想各位耳熟能详,什么条约、赔款,什么丧权、辱国,无须兄弟赘言。此时国人开始觉醒,洋人不但有先进的技术,而且还有他们自己的学问,他们自己的礼乐制度。洋人——我们以前视为蛮夷的洋人,是可以与华夏并立的。他们的学问,也就是西学,我们应该承认并加以研究,正如张之洞所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清室派遣幼童出洋留学,其前提便是承认西学的地位。可接下来呢,大清国仍旧风雨飘摇,内忧不得解,外患不能除。那曾经有过康乾盛世的天朝上国,一再被洋人凌辱,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海战一败涂地,八国联军进北京,皇太后和皇上仓皇逃出紫禁城,狼狈不堪。慈禧老佛爷可是一生跋扈,何曾吃过这个苦头?即便洪、杨等人煽动愚民而建立的太平天国终被剿灭,即便洋务运动搞得风生水起,成就斐然,即便有李鸿章、张之洞等数位中兴名臣,即便老佛爷、光绪帝都是意图恢复,不想让祖宗的基业毁在自己手里……但大厦将倾之际,个人终归无可奈何。到辛亥年闹起了革命,南有孙文成立民国,聚拢人心,北有袁世凯卖主求荣,图谋不轨。而摄政王载沣实乃无能之辈,带着一个还不懂事的孩子,唉,还是那句老话儿——再结实的瓦房也过不了百年。最终,这大清国还是亡了。
此时,国人不得不承认,洋人不但可与我华夏并立于世界,还把我们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于是,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并远离自己固有的学问,开始学习西学,崇拜西学。慈禧太后晚年实施新政,废科举,建学校,皆是此意也。自己固有的学问,我们就给了它一个新名称——国学。可诸位留意,这可不仅仅是换了个名字而已,随之而来的是这个学问的地位每况愈下,新文化运动中几位领军人物号召冲动的年轻人(其实这些领军人物当时也是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去“打倒孔家店”,提倡白话,反对文言,中国人对自己两千多年传下来的学问百般唾弃,视其为近百年来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凌辱的罪魁祸首。待到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等诸位大师相继离世之后,国学已然凋零。各位请留意,兄弟用的是“凋零”二字,这花儿呢,是“今秋凋零后,明春仍复开”,可国学呢,我堂堂华夏几千年的学问,会不会再一次欣欣向荣,今时今日无人敢断言。
在这个“世界潮流”中亡去的不仅是大清国,还有传统的国学。二、国学并非高高在上。
谈及国学,或许各位首先想到的便是孔、孟等古代圣贤,或是朱熹、王阳明这些一代宗师,又或是民国时期的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等众人常常提及的国学大师,再不济,怎么说也得是今天某某大学的某某教授。人们以为,只有这些人才有资格讲国学。其实,此大不然也。为什么?有孔子高徒子夏的话为证:
010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易色:前一个“贤”为名词,指贤人。后一个“贤”为动词,指判定他人贤或不贤。关键在于这个“色”字,若是指女色之色,“贤贤易色”便是指娶妻不重容貌,只看对方贤淑与否。若是指颜色、脸色,“贤贤易色”便是指贤人遇到贤人,往往心生喜悦,变得和颜悦色。
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先不去管它,后面三句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子夏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顺父母竭尽所能,忠于君上不惜一死,与朋友相交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有读过什么书,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甚至即便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筐,子夏也会承认他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与那些饱读诗书之辈同样受人尊敬。
要知道,子夏可是孔子的高徒之一,他的话应该不会错吧。一个人,只要能做到忠、孝、信,就会受到子夏的肯定,就可算作是有学问的人。言下之意,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不在于书读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名气的大小,而是在于你能否行忠、孝、信。所以说,各位万不可妄自菲薄,与大学教授、知名学者们相比,虽然学历上我们差了一点,可是就践行忠、孝、信这一点来说,我们与他们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滴!当你和兄弟一样,勇敢地拿起那本满是繁体字而且是竖排版的经典时,当你照着圣人的教诲去身体力行时,你已经开始踏上国学之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