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易经哲思刊物精选哲思
【14】长夜孤灯话《论语》——转述他人之话语有误,使《论语》有不

【14】长夜孤灯话《论语》——转述他人之话语有误,使《论语》有不

作者: 36cdc03e7fe5 | 来源:发表于2017-03-10 22:30 被阅读139次

    14、转述他人之话语有误,使《论语》有不可解之处。


    长夜孤灯,古卷为伴。

    《论语》之中,有些章节为记录者本人的回忆,也有很多章节是对他人话语的转述,并非记录者的亲身经历,即《汉书·艺文志》上所谓的“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

    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致,达也,引申为极尽之意。与自杀、自讼等词相同,自致,即为致自,致自便是极尽自己的某种情感。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一般不会自动使某种情感释放到极致,如果有的话,一定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孟子说“亲丧固所自尽也”,也是这个意思。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这两章的记录者应为曾子的弟子,而孔子的这两句话是他们从曾子口中闻知,是曾子的回忆。若是曾子的回忆有疏漏,而曾子的弟子记录时又不够全面准确,那不可解之处就在所难免了。比如孔子称赞孟庄子之孝,他能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孟庄子如何不改,有什么具体事例,大概孔子对曾子言及此事时必定有所指,可惜经过层层传述,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

    090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牢这个人到底是谁,前人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必定是某位弟子曾经听牢说了这句话,才记录下来编入《论语》。否则,若是记录者为牢本人,那他就会和《论语》中的其他章节一样,直接写为“子曰:吾不试,故艺。”即可,又何必在前面加上“牢曰”呢?

    此外,《论语》中记载了很多“颜渊问……”与“子路问……”之类的话,而颜渊和子路均死于孔子之前,在弟子们论篡《论语》之时,二人早已不在人世,这些话肯定是其他弟子的记录,而非颜渊和子路本人。所以“颜渊问……”与“子路问……”这样的章节,或是孔子与颜渊对话时记录者恰好在场,或是记录者不在场,乃是事后听闻颜渊谈及过此事。兄弟推想,应该是后者居多。

    大致情形应该是这样的:某个弟子回忆有关圣人的话,这天他突然想到:“颜渊曾经告诉过我,他问过夫子有关仁的问题,夫子回答说……”这个弟子便在竹简上写道:“颜渊问仁。子曰……”

    既然是转述他人的回忆,那疏漏之处更是在所难免。因为记录者未曾在场,当事人在对记录者言及此事时,往往没有把对话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谈话内容的前因后果交待清楚,孔子的话所指为何人何事,我们无从知晓。古人云:圣人所言必有为而发。而今天我们只能看到圣人所言,至于因何而发却时常无法得知,这就使得《论语》中的很多章节殊不可解,因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

    02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一个“知”通志,记住的意思。中间的四个“知”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知”通智,智慧。

    孔子这一天严厉地批评了子路,教导他不能不懂装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对待知或不知应取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智。孔子的这句话肯定是记录者从子路口中听来的,或是孔子批评子路时恰好在场。而孔子为什么批评子路,子路做了哪些强不知而为知的事,却没有交代。我们可以推知的就是,子路想在别人面前表现一下自己有的博学多闻,智慧过人,明明不知道却装作知道,最后露了怯,惹得老师怒斥。

    0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十分受宠,但有淫行,名声不好。

    “矢”和“予所否者”后人解释有分歧,暂且不谈,这里只说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子路的反应。“说”通“悦”,子路为什么“不悦”呢,是他认为孔子私下里见了南子,二人关系暧昧?还是因为孔子见南子是想让她在卫灵公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以求得重用,子路鄙视老师的为人?而且子路一不高兴竟然引得孔子赌咒发誓,至于吗?弟子的记录太简略,很多问题都没有说明,若是仅靠《论语》,此事会永远成谜,遗恨千古。幸好太史公在《孔子世家》中也曾述及此事,且前因后果交代得比较清楚,至于“子路不说”的原因,兄弟以后会讲。

    【电影《孔子》剧照】孔子与南子相见时,会离得这么近吗?

    1120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善人:《论语》中的善人有两个意思:一是良善之人,如“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一是指在位之为政治国的人,如“善人为邦百年”,“善人教民七年”。而这一章里的子张问的“善人”是什么意思,不得而知。

    孔子的回答也是莫名其妙,不知所谓。践的是什么迹,入的是什么室,实在搞不清楚。还有,这个“不践迹”与“不入于室”是并列关系还是因果关系,前人也没有定论。

    大概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子张曾就“善人之道”向老师提问,并把这件事讲给某个弟子听。这个弟子在编纂《论语》时,回忆起子张的话,或是因为他不得要领,或是因为他忘记了一部分内容,所以就记下了这一章不明不白、令人费解的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茶老皮匠:写的真好,被您这么一细解,我们小百姓也看得懂了👍
        茶老皮匠: @四海书斋 我也经常读,由于文化不高,要一边读一边百度。哈哈😄
        36cdc03e7fe5:@三绅皮具叶明增
        有不少人说,我的文章太难,看不懂。
        你能看懂,真让兄弟欣慰。

      本文标题:【14】长夜孤灯话《论语》——转述他人之话语有误,使《论语》有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go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