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体遇到的贵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下海经商办企业的热浪席卷着沿海各地,但我们内陆地区还是风平浪静。为了推动机关干部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内陆各地出台了很多干部经商办企业的优惠政策,那时候称之谓‘搭台唱戏’。
到一九八六年下半年,我有了想走出机关试一试的想法,不久县委主要领导知道了,说是个好事情,让县委办的李主任与我沟通有些什么想法。我告诉领导:我是学农的,在县科协抓过食用菌技木推广,扶持过一些专点户,我想办个食用菌技术开发公司,县财政给点经费,性质是地方国营。领导把我的想法带回去后,没过几天,县委主要负责人亲自带上县委管农业的付书记付县长到县政府这边开调度会。一次就搞定了几条:一是县里成立食用菌开发领导小组,二是由县科协负责组建一个食用菌技术开发公司,人员在全县农技人员中调,经费由财政拨五万元的周转资金启动,再由县农行给予贷款支持。哎呀,这条件够可以了,比任总当年创办华为的启动资金还多。领导能有这样大的力度支持,当时可能出于这样几种考虑:一是想树几个改革开放的典型;二是县里每年种有几十万亩棉花,有大量的棉籽壳需要转化;三是已经有一些专业户在长沙用棉壳种平菇致了富。
走出县政府的院子,自己信心满满的开始闯天下。先是从下面调入两名技术干部和一名有食用菌制种技木的大集体职工,再从省微生物研究所聘请了一名专家。开发的主导品种是黑木耳,负责供种和技术指导,还负责回收干品;附带是供应平菇、蘑菇、金针菇等品种的菌种。
八七年第一年开头很顺利,在省微生物所专家的指导下,那年秋季棉壳袋栽黑木耳获得了成功,全县十几个示范点推广十几万袋,无一失败,还出口了五吨优质黑木耳到香港。当年冬天我就决定在县武装部农场新建能年生产十万瓶菌种的工厂,二三个月的时间菌种厂就投入了菌种生产。
天有不测的风云,八八年春上,我们那里遭遇了百年未见的春旱,春雨贵如油,春节以后的一百多天滴雨来下,春雨真是有金子般的珍贵。我们公司在全县十多个乡镇推广的五十多万袋黑木耳在多雨的春季可到了无水可浇的境地。无可奈何花落去,春上全县黑木耳全部失收,我们公司赊销到乡到户的菌种和菌需物质有十几万元全部无法收回。刚建立的小公司就处于破产倒闭的边缘。
遭遇如此天灾,公司几名干部职工立马找关系调走了,临时工也走了很多,只留下几个人守摊子。
到下半年菌种生产时,原材料还缺很多没购进,公司帐上已经没有了分文,银行又已经不给贷款了,这时我真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上窜下跳的。
还好痴人来了痴福,正在为难之时,贵人她来了,住在县武装部农场旁的胡大姐,我农校乔光华同学的舅娘,愿意给我们菌种厂借钱,原因是她喜欢吃菌类食品,上半年她下班路过,我经常免费给了些鲜平菇、鲜金针菇、鲜木耳等带回去吃。
有了胡大姐借的一万五千元作恢复生产的流动资金,菌种厂才购进燃煤、棉壳、麦麸等原材恢复生产,这年生产的七八万袋平菇菌种一抢而空,到年底平菇菌种还赚了二三万块钱,是胡大姐冒着风险借款我才有了启死回生的机会,我才有机会在以后的几年里慢慢地还清欠款后再回到单位,胡大姐真是我办实体时遇到的大贵人。
哎,不会游泳的旱鸭子冒然下海,就差点命没了,教训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