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人老陈,随母姓,是与我同单位的文职干部,平时做些下情上报,上情下达的工作,别无本事,唯凭一支笔吃饭。笔虽比那斧头泥刀轻,却得费些心血,方能挥洒自如。
老陈是个读书人,性本善良,性格温和,待人接物,颇显率性,人又爽脆,乐于帮人,他的人缘自然很好,群众关系相当融洽。
很多人都喜欢找他办事,就是无事好办,同他聊聊,也觉欢喜,开心。我也常常找他商量家事,把他当作砂煲兄弟看待,不分彼此,对他这人也就多有了解。
每有人来找他帮忙,不管是亲友,还是普通员工,只要进了他的书房,必然让座,冲茶招待,耐心听你把话说完,他只唔唔应声,略略点头。能办的事,并无二话,立即帮你办妥。
他自己作不了主,需领导首肯的,也必立马打电话汇报,争取在短期内为你办好。在他蕴储的字汇里,决无一个“卡”字。在他的心里,唯有鱼傍水,水傍鱼的古训,与邻里相处亦然。
很多年前,当他的月工资只有30余元时,潘师傅找他办事,也无非是写几份申请,填几张表格,附上证明,同潘师傅一起到各单位跑了两三天。事毕,潘师傅悄悄的放了30元在茶几上,他追出去老远,硬塞还给人家。无他,他只是想:人家有老有小,也得吃饭。
书读多了,他书呆子气十足,有时也难免糊涂。平时有人提着几斤时鲜水果来看他,这本是人之常情,人家的一点心意,也不值几个钱。当别人告别时,他家中有别的食品,他就必定拿一份给人家带上。好象让人家空手出门,他那天晚上就睡不着觉似的。
他的弟弟在另一座城市生活,上午刚给他送来两箱好面球,也许下午他就送了一箱给人家。有时连同儿女、侄儿孝敬他的好茶,朋友送他的好酒,他连想都不想,顺手就作了他的回礼之物。
为此,我那比他心肠更软,为人更好的嫂子,就常常取笑他,说他鼻孔大,专为别人喘气。他不置可否,一笑置之。
是呀,他生就这种性格,藏在米缸底的东西,都舍得挖出来给人家。我真不知该怎么说他好。
他总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知道别人也有别人的难处,得同情体谅一下人家。不帮一帮别人总觉得很过意不去,好象他欠别人什么似的,连打照面都觉得不好意思。
其实,需要他帮的人并非因为谁欠谁的。他只是出于善良的天性,待人真诚真挚的本性,对人富于同情心罢了。
他这帮,自然不在于物质和金钱,一介书生,穷过螺蠓,除了书籍纸笔,家无长物,在物质金钱上,他有心无力。当然,人家对他知根知底,愿意与他交往,并不是冲这个来的。
更多的时候,他帮人家的,也只有一纸一笔。几个“乌佬”,几句温言,一片细语,或几句鼓励的话而已。有识之士,或懂得一点人情道理的人,自然理解,认为他这个人好。
十余年前,我们单位的职工子弟中,有一对兄妹,双双考上大学。因单位停产,导至其父开摩托车载客谋生,其母无业且患病。那艰难可想而知。
当这兄妹找到老陈,要求出具证明,以贷款交学费时。同一个单位,知根知底,他二话不说,立即给他们办了。他随手从书橱中取了空白笔记簿,在首页写了些鼓励的言语,连同一些纸笔,送给他们。
事情就如此简单,微不足道。可谁也想不到,这两兄妹大学毕业后,双双留在省城工作。每年春节归来,必定带点年货,来老陈家坐坐,问候一下。连我那嫂子,都被感动,说这两兄妹真有心事啊!自然,她也会提点食物,作为回礼给他们。也就是有来有往的意思。有来无往非礼也,谁不懂?
有时候,有那性格较为急躁的朋友,遇人不淑,反遭其辱,有苦难言,便找老陈诉说。
那人愈说愈激动,愈焦躁。老陈先给他倒上一杯热茶,劝他坐下,默默地听他诉说,显得极平静而耐心,那人见状,也就收敛一点,不再那么烦躁。
人有难言之隐,只能对他最信任的人说。这也是常理。这人将一肚子的愤懑,怨气,苦水,不平,憎恶倒了出来,也就相对轻松,平静了。
这时候,老陈便会轻言细语,说他遇上了项后有反骨的魏延,劝他冷静应对,千万不可再浮躁,浮躁只能招尤悔。对己对人都毫无益处。
老陈说,人生几十年,什么人没见过?什么风浪没经过?什么事都难不倒人的,如果是逆水行舟,用力撑就是了。为自己,为亲人,都该将那人,那事,看淡一点,看开一些,没有必要这样计较和生气。
待那人心平气和告辞之后,老陈往往会想:为人处世,那种火上添油,推头撞额的一事,是决不能做的。
一个人肯为人,有时会累,却也快乐。这种性格,或许来自天性,但太多是因为生活的磨砺,读书修养的结果。其实,鱼傍水,水傍鱼,你帮人,人帮你,互助友爱,相辅相成,这人生才有希望,才会生活得轻松些,多些人生的乐趣和幸福。
有一次,老陈跟我说,人如果只顾自己,不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那就如牛过水各顾各无异。那做人又有什么意思?
他的话,让我想了很久,才明白过来。
吴鸿勇
2018年8月28日,时在遂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