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下的束缚不止禁锢古人,还有当下的自己。前两卷读完对沈复的印象还是思想开明的丈夫,但第三卷《坎坷记愁》就将时代下的孝,义,仁等诸多传统美德的局限性一一显露,读来不嫌厌倦,好像再读迅哥书中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再次涌上心头。
时代下的可怜人,毫无主见,有一丝才情缺不能养家糊口的愚孝者。沈复,可作朋友,不可作枕边人,他可以是吟诗作对的好友,心意相通的知己,但不是良配,好父亲。为什么这般说呢?虽说他思想略带开明,但他的性格懦弱,作为家中男子,作为顶梁柱,不能维持正常的生计,生活常常捉襟见肘,多是借钱度日,临时兼职赚的一些银两,又会挥霍借人,往往入不敷出,又开始靠亲戚,朋友救济,妻子陈芸做女工补贴家用,妻子陈芸本就心思忧虑,身体不好,带病加急做工补贴家用,病灶加重。沈复总是借钱,有了一点小钱借出去(很难要回),常沽酒,不求上进,虽有一丝才情却无工作养家的男人,生活态度上得过且过,非得上穷水尽才逼得他去被动式努力,但不长久。
再看,他作为丈夫,在妻子陈芸与公婆有矛盾误会时,他的态度是放任不管,持不作为的态度,外人非议,公公质疑,婆婆埋怨,他的态度显得单纯,在一些问题难题的处理方法是交给妻子处理,对此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持看不了,听不了,不作为的态度,受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荼毒还是比较严重的,对于妻子的所作所为处于不交代,丈夫作为妻子与公婆中间的调和剂,他的行为让原本不受待见的妻子更加举步难行。妻子为弟弟作担保人,弟弟不还钱反而对沈复的妻子倒打一耙,致使公公误会,他的作为是先道歉,不论对错先讲罪名认下,也不追问弟弟的责任,就这样任之发展,此类问题不再一一列举。
作为父亲,妻子重病带妻子外出养病时,他的做法是什么?女儿典当首饰来维持日常所需,在临行之时,将女儿送与人家作童养媳,实在无担当,平日只顾风花雪月,此后唯有父亲去世返回奔丧,窘迫至此,妻子离世,在外漂泊无居所,无稳定工作,儿子未出户就想飘然洒脱,实在无担当,如果不是亲友劝诫,他或许就真那般做了。
总的下来,父母亲缘单薄,作为兄长,谦让不争,弟弟算计薄情,沈复太过理想化,书生纯良气,亲信他人,却无谋生的本领,推脱责任,无担当的爱己主义者,可能有一丝责任感,但不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