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灵魂与肉体》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灵魂。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有灵魂,婴儿的灵魂就是他的感知意识,婴儿的灵魂与肉体是完全一致的,婴儿的灵魂形态就是他的肉体感知,到逐渐懂事,灵魂与肉体便逐渐开始分离。此后,人的生存过程,就是灵与肉分离的过程,直至到死亡结束。
肉体与灵魂为什么要分离?如果意识为肉体服务,两者的目的一致,有什么必要分离?反之,肉体为意识服务,也同样不会发生分离。两者分离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存在的目的不一致,肉体应自己所需成为一种存在形态,灵魂应另一种所需成为另一种存在形态。肉体和灵魂在一体中分离,又在分离中成为一体,两者既有分离,又有统一,人成为灵肉之间的战场和谈判席,在灵肉对抗、分离、彼此征服、彼此妥协中疲惫地生存。
人从使用语言建立精神体系开始,生存形态便迅速随之改变。语言及精神体系使人形成一种利于沟通、达成共同的社会生活方式,这跟原来的个体自由生存方式不同,人的基本生存结构发生了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改变。这使人不仅要服从原有生命存在的目的,还得服从由语言、精神、社会而形成的意识体系的需要。这得在原来的生存意识之外再建立另一套适应性的精神意识,就这样,人的两套意识系统产生了,而且,各自的服从对象和目的都有所不同,分离自然再所难免。
人常常得在个人生命本质所需和社会生活的精神所需上作选择,做一个生存中人还是做一个精神中人,这倒不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而是一个人必须充当的两个角色。人的统一性就这样被分裂——一个为生命,一个为精神;生命是本质的,精神是现实的;一个是绝对的,一个是相对的;一个是潜在的,一个显在的;一个是具象的,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意识的;一个是不变的,一个是变化的;一个是相同的,一个是独有的;一个是肉体的,一个是灵魂的……
把灵魂关闭在肉体之内,这是做人的潜规则。越是把灵魂收藏得好、越是适应社会规则的人就越是成功的人,反之,灵魂暴露无遗,就注定是失败的人。
人要想在生存竞争中获利,往往就得付出违背灵魂的代价,长此以往,人的灵魂就必然处于受控、受虐、受难的状况。人的这种分裂状态显然是一种异化的生存状态,这不但让人的生命和灵魂经受磨难和付出代价,这种双重的虚伪生活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人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人不能公开守护其灵魂,不得以只能给灵魂找些别的出路:宗教信仰和唯心主义本就是人的一种"救灵行为",但其结果是使人的分离更彻底,灵与肉更加不可调和。
人类的"灵魂救赎"行为一直在继续,而人几乎没有作过这种想象:让生活实现心灵的意愿,让人的心灵与生活现实合为一体,让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心灵来生活,这样,灵魂自然消失,人的一生是完全一致的个体,人与心分裂的磨难从此彻底消失。
这不是空洞的想象,这就是人必然要实现的终极生存形态。怎么实现?这不仅是对人智慧的考验,更需要人对智慧进行彻底的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