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父母作为孩子的头号考官,和孩子的关系模式会决定孩子心里住着一个什么样的内在考官。这就决定了这个孩子在面对考试的时候,他会是怎样一种状态。
2.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就是让一个人由衷地信任他的自发性。所谓的“自发性”,其实就是我发自我这个生命体自身的、天然的动力。
3.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够停留在自己的想象和思考之中,你可以去想这件事本身可能都有一个轨道,你能不能试着找到这件事情自身的轨道。
4.全能自恋性的本我是我想为所欲为,但是一旦我跟别人建立关系,想在这个关系中为所欲为,就会对别人构成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在这种严重对立的状态之下,会生出软塌塌的自我。
绝对禁止性的考官,就是苛刻的坏考官。
5.我逼迫你,我希望你顺从我,其实就是我在你面前想展示全能自恋性的本我,然后对你就形成了绝对禁止性的部分。逼迫和顺从的矛盾贯穿在所有的关系里。
6.自信是“内在的小孩”对获得“内在的父母”的爱充满信心。我相信当我按照自己的感觉来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会获得认可、获得肯定,这就叫作“自信”。
7.在自律、自制的状态时,孩子的自发性得到了鼓励。而在他律、他制的状态时,孩子就会感觉到他的自发性是被破坏的,甚至是被严重破坏的。
如果孩子形成一种基本感觉——他都不能按照他的想法来,我们就可以说他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8.在选择的时候,我是按照我的自发性、我的感觉来做选择,还是要按照你的感觉、你的判断来做选择?
如果再回到考官的领域上,我们就可以说好的考官是尊重、鼓励考生做自己的选择,而坏的考官否定并破坏孩子的选择。
9.内聚性自我:你的自我就好像有了一种向心力。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之中,你感觉自己能够稳稳地站在那儿,那就意味着你形成了内聚性自我。
内聚性自我只能建立在这样一种感觉之上:我基本上是好的。
10.当你可以开始鼓励、认可、支持你自己,鼓励、认可、支持你的孩子,让你们生发出你们的自发性时,你们在这一刻就是所谓的“赢在当下”了。
一行精华:
逼迫和顺从的矛盾贯穿在所有的关系里。
自信是“内在的小孩”对获得“内在的父母”的爱充满信心。
内聚性自我只能建立在这样一种感觉之上:我基本上是好的。
触动,反思,改变:
为人父母,真是一门怎么学都不够的大学问啊。《正面管教》提倡“和善而坚定”;《妈妈知道怎么办》强调“平等、尊重和无条件的爱”;《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坚持“信任与自由”。
道理有很多种,但核心在于为人父母者如何去实践,去克服自己人类天性的条件反射,和各种类型的负面情绪,尽量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自发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