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we meet,心存感激

作者: 说书人熊二娘 | 来源:发表于2017-05-28 13:42 被阅读12次

知道十点读书,是在怀孕生子期间。

坐月子,婆婆妈妈有很多讲究,首要的一条便是不能用眼。于是,我打开了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邂逅了十点读书。

在十点读书中,领略了江国香织的清淡,听到了汪曾祺的纯真,“拜读”了《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最爱的那篇《天局》,知道了什么叫“胜天半子”。

很喜欢主播bobo的声音,以及透过声音传来的气定神闲的生活态度,还有那句永恒不变的结尾“我是bobo,我在厦门和你说晚安”。

……

三个月后,与十点读书出的这本新书不期而遇,难道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似乎正应了书的名字“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缘,妙不可言。

01

插画节选自书中

这篇《读书可以改变的那部分命运》写的并不华丽,但胜在真诚,插画很美,暗合了十点读书成立的初衷和作者杨熹文的经历吧。

一个在异国他乡的华人饭馆里打工的留学生,受尽华人老板娘的冷眼与欺辱,始终不放弃读书,他努力“爬格子”,后来成为新西兰华人作家协会会长,站在聚光灯下。

我也曾经在如插画一般一个小小房间的临窗的写字台上,一本本读自己爱读的书,为《查令十字街》里信件中的嬉笑怒骂而倾倒,为《一个人住的那一年》的绘本里的笑中带泪而黯然。那段时光,虽然并非如杨熹文那般在异国他乡看尽世间冷暖,但也常有些“用力过猛”的不自知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的喟叹。

如杨熹文一般,在那些孤独的岁月中,书先是给了我安全感,其后也滋养了我的灵魂。

是的。

从小城走出的我,屡屡在大城市或者更大的都市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也曾为自己的无能而苦恼,为不确定的未来而惶惑。后来,带着那些书籍给我的安抚、智慧以及力量,一步步的向前走去。而今,自然比不得作家杨熹文傲娇的成就,但能力所及范围内,书籍改变了我的部分命运,也给我了“超出每月5000元人民币”的那些自尊。

所以,书籍,“when we meet”,心存感激。

02

插画选自书中

这篇《安放下一颗心》大概是书中最长的一篇,也是书中刊载的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

也许算一个很老套的故事吧。但道理很真,特别是对我这种敏感而不甘于现世的“初老”的已婚“文青女”。

故事可以用“七年之痒”四个字概括。

在作者向暖所写的故事中,结婚数年后,“我”看着老公李栋梁日渐不顺眼,于是以购买学区房为由要求和李栋梁“假离婚”,实则想“假戏真做”。离婚后,我渐渐感到了李栋梁的好。生病期间,他不计前嫌的每天照顾我。最终我幡然醒悟,那个“平凡”的他才是我相伴一生的“良人”。

也许是生性善感,我常常觉得,生活就是“一地鸡毛”,你会为你的那个“他”每天乱丢袜子而生气,为没有钱买学区房而焦虑,为“他”不帅、没钱、不管娃、没上进心诸如等等而无奈。曾经恋爱中的种种优点而今都被生活的琐碎所锉磨,被无限放大的永远是“他”的缺点。

也许还是插画上的小字说的对,“爱情储存彼此的激情,给婚姻着色,而婚姻往往让爱情褪色,让热情逐渐消耗。”

可是,正如向暖所隐含在小说背后的道理:珍惜眼前人。

因为,他见过你最丑陋的样子,他在你生病时为你洗手做羹汤,他给你“稳稳的幸福”,他陪你慢慢变老。

所以,眼前人,when we meet,心存感激。

03

插画节选自书中

这篇《所谓在乎,就是想让你多休息》的插画用色不繁杂,但说的是至理:“两个人时有彼此,一个人时有自我。如果有人愿意用他的忙碌换你多休息,那都应该心存感激。”

作者紫健写到,美国的教授会在大家辩论的不可开交时让大家“take a break”,生了雪球后,她的老公会在深夜她喂奶时放弃休息陪她说话。

感同身受。

我生孩子是在大冷天。妈妈总是风雨无阻的大清早坐1个多钟头的公交车来“报到”抱孩子。每每我怕她辛苦,说“我来抱。”她总是回答“你赶快睡一会儿,我来。”不会抱娃的老公不论周末多忙多累,总是尽可能的抽一个晚上带我去逛逛街、散散步。

他们不是不累,而是怕我累。

所以,那些爱我的人们, when we meet,心存感激。

都说“前世几百次回头,才换来今天的擦肩而过。”

读这本《世间一切,都是遇见》,会更深的感受到生命中的那些“小确幸”,也会更感激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一如十点读书,在那段特定的时间中,曾经用声音、用文字温暖过你我。

when we meet,心存感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when we meet,心存感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fq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