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眼中的产品与运营@IT·互联网今日看点
「个人品牌建设5」从头梳理“内容创业”的套路

「个人品牌建设5」从头梳理“内容创业”的套路

作者: 叫我大王好了啊 | 来源:发表于2016-12-09 18:01 被阅读315次

    这两年“内容创业”这个词实在是火呀,咪蒙的篇篇10W+,罗辑思维的巨大号召力,papi酱的天价广告......最近又听说同道大叔减持股份成功套现两个亿,这些“内容大咖”的成功引得很多人纷纷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幻想自己在未来也能够成为“10W+”写手,广告接到手软,成功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然而事实好像并非如此,真相是“内容创业”成功的也就那么几个,那些前赴后继的人们似乎还没走两步就被风吹散了。

    作为一个也曾幻想过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持续输出内容,然后吸引大量关注的菜鸟,可能代表了大部分人的现状:没能找到内容的定位,缺乏持续的输出能力,笔力欠佳,储备不足......

    好吧,不提伤心事了,这篇文章主要是想按照自己的理解系统地分析一下“内容创业”的套路。对内容创业者来说,要关心的其实有这么几个点:内容、载体、渠道、变现方式、运营手段,下面会对除运营手段之外的这几个点依次地进行说明。(“喂喂,为什么不提运营手段?”——“额,这个内容有太多东西需要研究,要是我懂的话,就不在这瞎bb了”)

    0 用户画像VS内容定位


    在这之前,首先想借助作者姑婆(微信号:姑婆那点事)的用户画像分类方法,梳理一下用户的画像,如下:

    在上面的用户画像中,将用户属性分为静态属性,动态属性,心理属性和消费属性四种。内容创业者可以从用户画像的各种属性入手,定位自己的内容

    比如,考虑到用户的社会角色是应届毕业生,那么你可以输出一些“面试经验、笔试经验、网申经验”等内容;考虑到其社会角色是运营人员,那么你可以输出一些“运营思考、营销手段、文案写作”等内容;考虑到用户的兴趣爱好是健身,那么你可以输出一些“健身动作、健身饮食”等内容。

    当然,更多时候,你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属性来定位自己的内容

    比如,用户角色是在校生,兴趣爱好是健身,消费水平是“对价格敏感”那么你可以输出一些“宿舍健身指南、如何在食堂还能吃得健康”等内容;用户在工作中受到排挤、在社交上不如意,发泄一下这种不如意,这时候浩浩荡荡的“咪蒙风”就出现了。

    1 “内容创业”关注点


    在这块内容展开之前,我简单梳理了目前内容创业的几个典型代表:

    上面这张图中的内容不一定准确,只是想借以说明目前内容创业的大体形态。


    1.1 UGC、PGC、OGC

    目前,关于内容生产的说法通常有UGC、PGC、OGC这么三种。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指普通用户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发布和传输平台,将自身生产的信息进行分享的现象,像知乎上大部分的内容都是UGC形式。这种内容产生的特点是:门槛低、质量参差不齐;

    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指内容生产者在某一特定领域有着专门的技能、知识储备,并就这一领域的若干话题展开讨论、进行思考、生产内容的一种现象。像硬派健身、咪蒙其实是一种PGC的形式。这种内容产生的特点是:专业化、公开化;

    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指生产者有着一定的准入门槛,能够服务于具体的信息平台,按照生产规范进行内容生产以获取报酬的现象。比如报纸生产的内容、《权力的游戏》等都属于OGC的范畴。这种内容产生的特点是:专业化、职业化和有偿性。

    网上有很多探讨这三者之间的区别,目前比较统一的说法是UGC与PGC的区别是虽然两者都是义务贡献自己的知识,但是PGC有专业的学识和资质,PGC与OGC的区别在于是否领取相应报酬,其实我是不同意这种看法的,在我看来:

    UGC与PGC的区别是,是否有专业的团队在为之服务。比如你一个人做免费的健身知识分享,可以看做UGC,如果像硬派健身那样有专门的团队来做,并且有清晰的变现方式,就属于PGC的范畴;

    PGC与OGC的区别是,是否有专业的资质并服务于具体的平台。举例BBC拍摄纪录片是有专业资质并且服务于BBC这一平台的,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其他人或团体很难进入这一领域,而万合天宜其实更像是PGC,虽然产出一些质量不错的网剧但是论资质的话并不是专业出身,与《权力的游戏》这样的制作团队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这样划分其实并不合理,但是因为PGC与OGC现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所以导致其交集越来越多。

    从目前来看,内容创业能够成功的,大多是有专业团队服务的PGC形式,而个人的单打独斗其最大的作用在于建立个人影响力,为以后向PGC发展或者寻找更多变现渠道做铺垫。

    个人影响力,或者叫个人品牌/IP,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超脱于渠道之外,不管你在那个渠道上,都会有大量的流量随之而来。典型案例如马东,MM马,在爱奇艺这个渠道下,《奇葩说》火的一塌糊涂,又转而来到喜马拉雅,据说凭借《好好说话》音频节目已经赚到上千万。


    1.2 内容

    在我看来,在内容上以下几点最关键:

    ● 内容定位的差异化

    差异化保证了你能在众多同质化的内容中脱颖而出,同样是做电影解说,你相比其他人更逗比一点,角度更犀利一点,也许被关注的机会就更大一点。当然了,就目前来说要寻找差异化的点确实很难。

    有一种思路来自罗振宇的“时间才是真正的战场”,他把所有互联网商业模式比作从整个水池(用户总时间)中取水(消费内容的时间)。小马宋举了这么个例子,“一到周末,由于户外活动、睡眠时间、商场购物、朋友聚会、娱乐休闲等,挤占了用户上网时间,所以当日的GNT就急剧减小,所以所有公号阅读量在周六日都会下降一半以上,而娱乐类的视频、游戏则会在周六日使用时间上升,大众点评也会迎来使用高峰”。在未来,用户的时间会越来越宝贵,你的内容能为用户省时间而不是消耗时间将更容易获得成功。

    ● 内容的持续输出能力

    内容的持续输出能力或许是挡在众多内容创业者面前的最大一面墙,看到很多文章里在说,如何分析用户,如何找到用户痛点,如何借势营销,咪蒙就是这方面的大成者。从商业角度,这当然属于“政治正确”,不过在我看来,“先取悦自己,再取悦用户”也许能让你坚持得更久一些

    (PS:关于输出频率问题,记得菜头曾说过,对于想坚持写作的个人来说,每周两到三更就已经是很好的频率了,对于读者而言,这个频次就等于是日更。)

    ● 内容的粘性

    内容的粘性是难量化的话题,你也很难找到指标说,满足了这些指标就能提高内容粘性。

    不过有天在喜马拉雅上听到这么一句话,或许对内容创业者有所启发:“想要获取新增用户,靠的是稀缺资源,而想要留住用户,你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已关注的用户舍不得取关,让他知道在这里是可以获取到他要的知识的,无论他点开与否”。


    1.3 内容载体&渠道

    载体跟渠道往往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在这里将它们放在一起讨论。

    目前,最常见的内容载体是图片、文字、视频、音频,说不定在未来某一天,AR也会成为新的载体。而内容渠道,则要多很多:

    载体为文字的渠道:知乎、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虎嗅、各大社区等;

    载体为图片的渠道:花瓣、LOFTER、Instagram、微博、微信公众号等;

    载体为视频的渠道:微博、优酷等视频网站等;

    载体为音频的渠道:喜马拉雅、荔枝、微信公众号等。

    很多人称微博=Twitter+Instagram+YouTube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作为一种可以承担多种内容载体的渠道,包容性确实强一些。

    说到内容的载体跟渠道,其实可以从用户使用场景角度去考虑,即,你不但要考虑你的内容定位,还应该考虑用户消费内容的场景。

    打个比方,用户会接触内容的时间也许是上班路上,也许是中午吃饭间隙,也许是睡前,因此可以考虑的内容载体是图文或者音频。这时再考虑,如果是音频,那么用户可能会去听的渠道有喜马拉雅、荔枝、网易云音乐等;如果是图文,用户可能会看到的渠道有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今日头条、简书、赤兔、脉脉等。

    再比如,如果你的目标用户是在家静养的孕妇,她们往往会有大把时间,你也可以做成视频的形式,那么视频投放渠道有优酷、爱奇艺、微博、甚至各大直播平台等。

    “各种微信公众号写作秘诀都会告诉你:每天早8点,中午12点,晚上20点三个时段都是微信的阅读高峰,所以在这三个时段发文章是比较稳妥的方法。这个方法是正确的,唯一的问题是:知道它的人太多了,按照它做的人也太多了。......各家都在这三个时段发文,于是你作为读者,在这三个时段里会看到许多公众号同时更新......三个黄金时段阅读的人数达到峰值,但是发文的公众号也达到峰值,彼此淹没”。这是菜头在《公众号创作指南》的系列文章里的一段话,道理用在渠道选取上其实也适用:如果很多内容创业者都纷纷涌入同一个渠道,那么你能够凸显出来的概率就会小很多,这时候,选择一个新的渠道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1.4 变现方式

    目前来看,内容创业者的变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 打赏

    发出内容来依靠用户的打赏带来收入,如微信公众号的打赏和直播节目的打赏。

    ● 付费/一次性付费 

    付费和打赏的区别在于,付费是在内容消费之前,而打赏是在内容消费之后,而能够在内容消费之前就获得收入,一定是一定高度的个人影响力或者强大的背景在为你背书。得到、知乎live、分答、在行都是这个模式。

    ● 广告

    广告几乎在各个渠道都挺常见,广告主当然也是看中你能带来多少流量。

    ● 周边

    自己做IP,然后贩卖周边也是目前最常见的变现手段,比如斌卡火起来以后,开始卖弹力带;罗辑思维开始跟出版商合作出书。

    ● 线上微课、线下培训、出书

    这种方式其实跟付费/一次性付费是一个性质,都是属于贩卖内容本身,不过这种线上、线下的曝光对建立自己的个人影响力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

    ● 内容本身就有商业模式

    比如有的内容是做优质商品推荐,那么如果有优质的商品方找到它,而该商品确实是优质商品,那么便会很容易获得佣金。

    以上几点基本上是内容创业者对常见的变现方式,当然未来可能还有一些新的变现方式不断涌出,这对内容创业者来说都是件好事。


    正如李慕阳所说,

    “有流量红利、流量粘性、流量变现潜力的内容才具备商业价值,才是真正的内容创业。这就好像App一定是一门生意,但是很多人却突发奇想把他做成了“情怀”,结果就一定被市场现实所惩罚。从这个角度看,内容创业和App一样,看似0门槛,其实门槛一点都不低。”

    内容创业者们,加油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个人品牌建设5」从头梳理“内容创业”的套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fy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