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7日,刚刚结束拍摄《大开眼戒》并在两年前拿下威尼斯终身成就奖的斯坦利·库布里克,在这天永久地离开了人世。一转眼,20年时间过去了。
曾经有过一个笑话,据说出自《全金属外壳》的主演马修·莫迪恩之口:
话说斯皮尔伯格死后在天堂入口被圣彼得拦住,因为电影导演不允许入内。这时,斯皮尔伯格却瞧见库布里克优哉游哉地步入天堂。
“为什么老库可以进去?”斯皮尔伯格愤愤不平。
“史蒂芬,那不是库布里克。”
圣彼得解释道,“那是上帝,只不过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库布里克。”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在许多人看来,斯坦利·库布里克毫无疑问是最接近上帝的人,只需一部《2001太空漫游》就足以证明。
不过,他的作品中如今排在豆瓣上的最高分不是《大开眼戒》,也不是被称作科幻电影史诗的《2001太空漫游》,而是他年仅29岁就根据汉弗雷·科比的小说《光荣之路》自编自导的同名电影——《光荣之路》。
库布里克也正是凭借这部电影,在好莱坞获得关注。
《光荣之路》不像《大开眼戒》那么大尺度和露骨,也不像《2001太空漫游》那么深奥难懂,但是库布里克却以上帝的口吻在电影中通过对白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拷问。
士兵要怎么做才能算有勇气?军队里人命重要还是命令重要?战场上的士兵究竟是对死亡感到恐惧还是对死亡的原因感到恐惧?军事法庭是为了士兵的利益而设还是为了将军的利益而设......
而这些“深刻”的问题,对于任何观众而言,只需要认真看电影,跟着剧情理解了每个人物之间的对白,都会感受到电影背后库布里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二战期间,法国军方因为迟迟不能攻下德军占领的安特山,军方统帅碍于政客方面的面子,便指派布洛拉德去指挥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中,因为士兵士气的低落,有一个连没有按命令冲出战壕,而紧要时刻,将军布洛拉德为了让他们冲出去作战,竟然命令炮兵攻击他们。
对于炮兵指挥官来说,这不仅仅是命令,更关系到自己战友的性命以及背后的刑事责任,于是他坚持要求必须送去将军亲笔签字的纸质命令才接受。
战场上瞬息万变,但因为一个连的士兵没有冲出去介入战争,前线士兵承受不了敌军的强大火力,只好撤兵。然而将军布洛拉德因为首次出征就有人违抗命令,愤怒之下要求率领此次战争的上校达克斯选出三名“胆小”的士兵枪毙,以示战场上服从上级命令的重要性。
当然,军事法庭的判决流程是必须要走的,但军方的各界军官为了避开参战保住既有的“荣誉”,都选择包庇布洛拉德,所以三个人的死刑不可能废除。
对于上校达克斯而言,他领的军队已在此鏖战两年,自然非常清楚这次战争不可能取胜,也很清楚自己的士兵绝非都怕死,然而三个被选中的“胆小鬼”却必须得死。
为了拯救三个无辜的士兵,他和将军高层四处周旋,与检察官多次展开激烈辩论,但最终只能留下一句“我多次以人为耻”在军事法庭的大厅里回荡。
看完电影不禁要替达克斯上校发问:士兵们在战争中英勇奋战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仅仅是为了维护一帮在桌子背后签署文件的将军的脸面吗?
电影最独特的地方在于,虽然是战争题材电影,但是整部电影的镜头全部聚焦于法国方,镜头中没出现任何一个德国兵的身影,即使是战争开始后,镜头里也只是表现了己方军队冲锋陷阵时的战争环境。
似乎库布里克无时无刻都在告诉观众:战场上最可怕的不是敌人枪林弹雨,而是战争背后高层间的尔虞我诈,和为了维护自己脸面丝毫不关心士兵生死的黑暗人性。
电影中有两次将军检阅士兵士气的长镜头,将军布洛拉德检阅时一副领导视察的模样,一边走一边和士兵握手,问的都是同样的问题——准备好多杀些德国人了吗?仿佛士兵回答“是”,这场仗就能赢了。
前面两位自然都笃定的回答“是!”
于是他高兴地说“祝你好运!”
可到了第三个时,因为对方回答得太迟疑,他直接扇了士兵一耳光。
第二次检阅是达克斯上校在战争即将发动前,但当他面对全部士兵在下意识躲避战壕边爆炸产生的碎屑而表现出来的低迷景象,他一路无言。
到了终点后,听助手念完倒计时,他直接只身爬上战壕,吹起口哨,挥手出征。
将军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将军形象,而达克斯上校是在为一场不可能战胜的战争尽最后的努力。
起初达克斯反驳布洛拉德为了鼓励士气完全忽略士兵的性命,而且还大谈爱国主义理论时,他气愤地说“爱国主义是无赖的借口”,但何尝不是那些看着伟大其实是小人的将军们的墓志铭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