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能不读书传习录今日看点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106】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106】

作者: 华杉2009 | 来源:发表于2017-02-25 07:45 被阅读363次

我们学习圣人,是因为圣人对义理已经生而知之了,我们没有,所以我们要学而知之,学习圣人知道的义理。如果那圣人知道的义理,我们不去学习;而那圣人都不知道的礼乐名物,所谓知识,我们去拼命学习。是不是学错了地方呢?这样学,是不是失去了学习成圣的目的呢?

【来书云:“杨、墨之为仁义,乡愿之乱忠信,尧、舜、子之之禅让,汤、武、楚项之放伐,周公莽、操之摄辅,谩无印证,又焉适从?且于古今事变、礼乐名物未常考识,使国家欲兴明堂,建辟雍,制历律,草封禅,又将何所致其用乎?故《论语》曰‘生而知之’者,义理耳。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此则可谓定论矣。”

所喻杨、墨、乡愿、尧、舜、子之、汤、武、楚项、周公、莽、操之辨,与前舜、武之论,大略可以类推。古今事变之疑,前于良知之说,已有规矩尺度之喻,当亦无俟多赘矣。

至于明堂、辟雍诸事,似尚未容于无言者。然其说甚长,姑就吾子之言而取正焉,则吾子之惑将亦可少释矣。夫明堂、辟雍之制,始见于《吕氏》之《月令》,汉儒之训疏。《六经》、《四书》之中,未尝详及也。岂吕氏、汉儒之知,乃贤于三代之贤圣乎?齐宣之时,明堂尚有未毁,则幽、厉之世,周之明堂皆无恙也。尧、舜茅茨土阶,明堂之制未必备,而不害其为治。幽、厉之明堂,固犹文、武、成、康之旧,而无救于其乱。何邪?岂能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则虽茅茨土阶,固亦明堂也;以幽、厉之心,而行幽、厉之政,则虽明堂,亦暴政所自出之地邪?武帝肇讲于汉,而武后盛作于唐,其治乱何如邪?天子之学曰辟雍,诸侯之学日泮(pan)宫,皆象地形而为之名耳。然三代之学,其要皆所以明人伦,非以辟不辟、泮不泮为重轻也。

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制礼作乐,必具中和之德,声为律而身为度者,然后可以语此。若夫器数之末,乐工之事,祝史之守。故曾子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也。”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其重在于“敬授人时”也。舜“在璇玑玉衡”,其重在于“以齐七政”也。是皆汲汲然以仁民之心而行其养民之政。治历明时之本,固在于此也。羲和历数之学,皋、契未必能之也,禹、稷未必能之也;“尧、舜之知而不遍物”,虽尧、舜亦未必能之也。然至于今,循羲和之法而世修之,虽曲知小慧之人,星术浅陋之士,亦能推步占侯而无所忒。则是后世曲知小慧之人反贤于禹、稷、尧、舜者邪?

“封禅”之说尤为不经,是乃后世佞人谀士所以求媚于其上,倡为夸侈以荡君心而靡国费。盖欺天罔人,无耻之大者,君子之所不道,司马相如之所以见讥于天下后世也。吾子乃以是为儒者所宜学,殆亦未之思邪?

夫圣人之所以为圣者,以其生而知之也。而释《论语》者曰:“‘生而知之’者,义理耳。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夫礼乐名物之类,果有关于作圣之功也,而圣人亦必待学而后能知焉,则是圣人亦不可以谓之“生知”矣。谓圣人为“生知”者,专指义理而言,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则是礼乐名物之类无关于作圣之功矣。圣人之所以谓之“生知”者,专指义理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则是“学而知之”者亦惟当学知此义理而已,“困而知之”者亦惟当困知此义理而已。今学者之学圣人,于圣人之所能知者,未能“学而知之”,而顾汲汲焉求知圣人之所不能知者以为学,无乃失其所以希圣之方欤?凡此皆就吾子之所惑者而稍为之分释,未及乎拔本塞源之论也。】

顾东桥来信说:“杨朱、墨子看似仁义;乡愿之人,没有确定原则的好好先生,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四面讨巧,乱了忠信之理;尧禅位给舜,燕王哙禅位给相国子之;商汤伐夏桀而得天下,周武王伐纣得天下,项羽杀义帝而自立为西楚霸王;周公辅政成王,善始善终,王莽杀害汉平帝,立孺子婴,先摄政,而后篡位自立;曹操狭天子以令诸侯;这些古今事变,散见于古籍记载,如果不加以考证,该听谁的呢?况且,如果对于古今事变,礼乐名物不加以考证研究,假如国家要兴明堂,建辟雍,制历律,草封禅,作为大臣,又怎能发挥作用呢?所以《论语》讲的生而知之,只是说义理,对于礼乐名物,古今事变,还是要学习了才晓得是否可行。这已经是定论了吧!”

顾东桥说的,还是讲要学习,不学习不行!这话说的,就好像王阳明不学习似的。殊不知王阳明学的比他多得多,深得多,只是告诉他应该怎样学,他却不能理解,非纠这字眼来辩要不要学习。

兴明堂,建辟雍,制历律,草封禅。明堂,是古代帝王发布政令、宣传教化的场所。辟雍,是天子为贵族子弟办的大学,形如璧环,四面有水。历律,是历法与乐律。封禅,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称为封,在泰山旁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称为禅。顾东桥的意思就是说,这些东西总得学习吧?你不学习,怎么晓得这礼乐名物的规矩,到时候国家要办这些大事,你怎么承担起责任来呢?

王阳明回信说:

你所讲的杨朱、墨翟、尧、舜、子之、商汤、周武王、项羽、周公、王莽、曹操这些事,和我们之前讨论过的舜的不告而娶,武王的不葬而兴师之事类同,我已经跟你讲了良知之说,规矩和尺度的关系,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至于你又说到明堂、辟雍等等事情,似乎还有讨论的余地。不过这话说起来太长了,这封信很长很长!你慢慢看。我就你信中所说讨论一二,希望可以稍稍解开你的疑惑。

先说这个明堂、辟雍的规制,最早的记载,见于战国末期,秦国宰相吕不韦组织编纂的《吕氏春秋》,其中的《月令》篇。汉朝的儒者如郑玄,对此做了注释。而《六经》、《四书》之中,都没有关于明堂、辟雍的具体内容。难道吕不韦、郑玄,比三代的圣人还更贤德吗?在齐宣王的时候,周朝的明堂还在,没有毁坏,那么我们可以推知,在周幽王、周厉王这两大昏君的时代,明堂一定是好好的了。而尧舜的时代呢,没有明堂,只有茅草棚子,泥土台阶,那也没妨碍尧舜的德政。周幽王、周厉王的明堂,是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贤君传下来的同一个明堂,怎么也救不了他们的乱政呢?孟子说:“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也。”有这不忍之心,仁爱人民,茅棚土阶,也是明堂。而如果以幽王、厉王之心,行幽王、厉王之暴政,那政令出自明堂,也是暴政。汉武帝曾经与大臣们讨论建明堂的事,武则天更是建了史上最大的明堂。你说他两位执政的时候,这天下是治还是乱呢?是仁政还是暴政呢?

再说辟雍。天子建的学校叫辟雍,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诸侯建的学校叫泮宫,前面有个水池,叫泮水。它叫辟雍还是叫泮宫,都是根据规划设计的形式来命名的。但是三代之学,都是教学生明白人伦义理,不在于辟不辟,泮不泮。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根本,礼乐是形式,制礼作乐,首先你这个人要有中和之德,声音是音律,而你自身的修为是尺度,有仁德,才谈得上制礼作乐。至于祭祀所用礼乐器具的具体安排,那是乐工和祝官、史官的职责。所以曾子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这些具体事,让具体工作人员去掌握。你都要去学吗?留点学问给别人学行不行?留点工作给别人干行不行?留点钱给别人挣行不行?

尧命令羲氏、和氏遵从天道,观测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他看重的是尊敬地授予百姓春种秋收的天时。舜观测北斗七星的运行,他看重的是安排好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七种政事。这都是念念不忘以仁爱民众之心推行养育百姓的仁政。制定历法、明白政令的根本在此。

羲氏和和氏的历数之学,皋、契就不会了,禹、稷也不会。尧舜的智慧,也不是所有事都懂,所以尧舜也不会。但是到了今天,循着羲氏、和氏的方法一路发展下来,就算曲知小慧之人,星术浅陋之士,也能推算历法,占卜天象,不会出错。难道说这些人,比大禹、后稷、尧、舜还要贤德吗?

至于你居然谈到封禅之事,这太荒唐了!封禅这东西,是后世侫人谀士献媚于上,夸耀奢侈,迷荡君心,糜烂国费,欺天罔人,无耻之大者。君子根本不会提这事,司马相如为了迎合汉武帝心意,写了《封禅文》,为后世所不耻。你居然认为封禅也是儒家的学问,你大概是没动脑筋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说他生而知之。生而知之之为圣。朱熹在注解《论语》时说:“生而知之者,义理也。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没错,朱熹是讲义理是生而知之,礼乐名物要学习才晓得。那么,既然这礼乐名物,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也没有生而知之的,可见知不知道礼乐名物,跟是不是圣人,能不能成圣人,没有关系!如果知道礼乐名物和能不能成圣人有关系,那他都不知道礼乐名物,怎么就算圣人呢?

可见这圣人的生而知之,是专指义理而言,和礼乐名物没关系,礼乐名物,不是成圣的工夫。生而知之,是知义理;学而知之呢,当然还是为了知义理;困而知之,还是为了知义理。不是说生而知之知义理,学而知之知礼乐名物。

我们学习圣人,是因为圣人对义理已经生而知之了,我们没有,所以我们要学而知之,学习圣人知道的义理。如果那圣人知道的义理,我们不去学习;而那圣人都不知道的礼乐名物,我们去拼命学习。是不是学错了地方呢?这样学,是不是失去了学习成圣的目的呢?

这是我对你的疑惑,稍加辨析,还没有涉及到我的拔本塞源论呐!

这封信太长了。今天先学一半,明天再学著名的《拔本塞源论》。清代儒者陈正龙,将这封信的后半部分以《拔本塞源论》单独刊行,成为王阳明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论述之一。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106】

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王阳明撰著,谢廷杰辑刊,张靖杰译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10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10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yg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