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是否意味着深刻?
1.如果你说,就我这样的年龄,谈论年老似乎未免过于多虑了。但是这样的理由,对于我显然是无效的,对于年老与死亡的问题对于本人具有独特的心理吸力,可以说,少年时代我更多地想要直面死亡的种种问题,虽然就心灵而已,显得过于单薄,而大多数的认识也被青春的炽热所燃烧的情绪把控。而青年的时候,我愈发想去体认与揣摩年老的心理状态,虽然我感觉自身的厉阅相对于今后仍是如此疏浅,但是我相信,人类心理跨年龄的同感仍是能通过细致入微的觉知与心会得以可能。人类DNA编码隐藏着一个生命对青春、年老,死亡的个体性与历史性的把握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只要个体的社会心智足够成熟之后,在某个时刻待心灵层面的开启,终究得以洞见年老的生命状态。这便是我为何提出这种反思的根底动机。
2.如果问我为何产生对年老能够深刻的质疑的加深的直接原因,无疑得益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故事中一个被认为附体的心灵模仿者,她通过对老人的心理模仿,逐渐得以察觉“大多数老人很让我失望,因为他们阅历够了,经历也许不够,这样思维上还是没有我需要的那种超脱的态度。因为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遇到什么事情还是会有很强烈的情绪,但是身体上又不允许有很强烈的反应,所以有时候他们的脾气就会很怪……你也会很郁闷的……可我要的不是这些,我需要的是脱离尘世的状态去看世界,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她通过长年的心理模仿,洞察到个体主观世界本身的天性,会随着不断地阅历形成致命的固疾,个体的差异性不断地被世界制约的标准所拉回,却根本又被自己主观所牵制,她试图摆脱这种主观性的偏见,而又无能为力。虽然这样的领悟早在我处于青春期的时期就得以获得切身感受,但是这种感受的加深却是后来才足以了然。它伴随着,追求深刻过程中显露出的肤浅,反过来更加速了对深刻与独特,深刻与年龄的种种困惑感。
3.在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我确实渴望年老能够帮助自己获得自我与世界之间深刻的认识。随着年岁的增长,对世事的察觉,我越发觉得年老难道真能意味着深刻?到底年老的何种的生命状态以及认识程度算得上深刻呢?那么我自认为的深刻又到底如何定义?(也许这样的提问方式并不恰当)通过这样的反思的推动,是到了需要进一步加以考察的阶段。我知道,如果没有对深刻加以限定,那么也就无法对年老加以适当的判断。而且这样的深刻,就会变得很空洞起来。我需要从经验之中剥离出种种与深刻相关的印象,使之析解,最终得以澄澈起来。可能你会说,既然深刻不可避免地落在主观层面的结构,那么是否能够把它适用于其他个体。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我所要考虑的,我明确的设定了这样个体性的前提,也就不会回避这样的困境。我明了的承认,自己的反思就是个体性的解释学,我与他者的沟通,只是基于文字本身的可解释性来向他人转达我自己的看法。只对能够接受的个体来说,我所思考的种种问题才是有效的,而我本人也是如此汲取人类知识财富中的那些知识,公约数取决你原本自我的世界观对知识的自我稀释能力的前提。
4.何为深刻?这样的提问方式,总是让人觉得深刻是一种定在的东西(Da-)。它似乎原本就存在那里的某个事物,需要我们去对它加以种种的直接性规定。当我们去直观深刻,它不会直接给予我们关于它明晰的本质规定,它最先进入我们的眼帘的也不是直观的一种实存。无论具体的规定还是本质性的规定,无非是想要获得对概念的确实性的把握。你说,这位老人的感触很深刻,哲学家的思想很深刻。一种是情感体验的程度,一种是对认识的透彻程度。其实,我们这样的深刻总是需要依附在某个专属的个体或者某类主体,围绕着这个或那类的种种规定性语言说明之中。你把深刻作为对人类主体的单称、全称判断,这种停留在概念上的深刻并不是我想要的。我只想要把深刻从一个熟悉的概念定义之中回溯到最初的状态,似乎是最初接触一个新事物那样把它作为生存论式的加以——描摹、回忆、想象,不需要一个给定的结果。
5.在前概念之前,我们总是需要环绕着对事物的环视之中,比如观察着老人静坐的外表形态是否显现出深刻?我们也总是详察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及行为方式,比如观察老人的生活习惯中是否体现出深刻?我们通过对自己生命历程的回顾,所累积的种种心理感受以及对接触的老人的种种印象?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对事物的模仿来加深理解,比如对老人行为的模仿与交往中来判断是否具有深刻?我有时候通过自己年老的想象,把未来置于当下疾病与缺陷的处境中加以体会,来期望心理层面与年老达成一种同一?除此之外,我们把个体的体验置于历史性与世界之中,需求终极的同一?无论我们如何获得关于年老的深刻性问题,都需要以上几种方式的得以通达年老的生命层境。
6.年老的深刻是离不开死亡的话题,老年人脾气的怪异,很大程度上是嗅觉到死亡,首先在于躯体的衰弱,导致大脑的敏捷未失,而躯体先行。愈是思维敏捷的老人,对这种事实越难以接受。个体从生命初期,通过不断地努力,克服了躯体的障碍,能够得以自如的支配躯体所带来的自由喜悦感是儿童敏感期的一大乐趣。到了最后,又限制在躯体的种种的病症之内,无法动弹。所以对种种迹象表明的死亡临近也开启了深刻的契机。也不是感受的多么强烈情绪变化就能够说明抵达深刻。但是思维的困顿与感受的麻木是绝不可能得以转化的。深刻性,必须在逼近死亡的这个长期性的过程中,切身明觉到心理状态的根本性转变,并加以更为持久的停留在这样的感受中,将种种的回忆灌进参与到实际的转变中去,并把死亡提前拉进自己的生命视野来,加以全息性的观照。
7.你会问,平和的心境是否就是深刻?人们很容易把超脱等同于平和。年老的人,由于自己躯体的障碍,无法通过身体与世界进行更为广阔的交际,也由于病症的钳制,无法通过身体的欲望得以自我满足。这样的境况,最后想要通过回忆来历数人生的得失之后的虚无,来求得一种超脱。而平和是在维持一种良好的妥协心态,超脱相比较而言,就要看空的更多,把自身生命维度从世俗世界萃取出来,获得一种对生命生死的开澈心境,体验就更为深层,也就获得更多的深刻性的内容。平和可以是世俗性的,也可以是性格的原由。所以平和并不必然需要深刻的驱动,而超脱是一种深刻觉悟之后的修为。我们总能通过在人世的种种历阅之后,回忆往事达到了平和,而很难就能说自己超脱了。有多少,老人能够真正达到超脱呢?难道他们动作的缓慢,言语的呢喃,眼神的仁慈,就足以说明自身的超脱吗?他们可能归结于老年人的群体心理状态而表现出一种平和?
8.当你细致的对老人进行描摹的时候,可能你会如世界上那些最伟大的画家那样,刻画出老人褶皱的额头、稀疏的头发、干涩浑浊的眼球、皲裂松软的手背、以及布满尾纹眼角,瘦瘪的脸庞,以及由于水分的流失而不断布满的蝇斑,脱落的口齿,呢喃无序的语言,亦或老态龙钟的神态。而这样一切都不再重要,你是想象着自己风经雨历之后,仍旧饱经沧桑的眼神。无论躯体是如何的干瘪而老朽,都希望获得一种对自我存在的深刻性,只要是这样的生命境界,那么我所描摹的那些都可以承受。这时候,你想起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的画像,你心里得以舒畅。
9.当你走进停尸间、火化室隔着玻璃向里观望时,你清楚的意识到,这些冰冷的躯体,曾经度过了怎样的一生甚至半生,乃至几个小时。当我们把他或她原本自然人所具有的尊严权、人格权、生存权、隐私权等等的权利被剥夺了之后,他或她变得极其的陌生。我们在想,一具裸露的躯体,全部的权利转嫁到亲属的手上。他或她原本可以大声的说出,这是我的权利,我有权利怎么活着,有权利实现自我的价值,有权利··?这个主体没有了,他或她的声音没有了。其实,这些自然人的权利实际在年老之后,就已经开始逐步的丧失中。当你由于疾病而丧失的自理能力之后,你虽然在法律名义上具有的尊严权,但这已经不再是你所要的了,你感受到了是自我人格的决裂与尊严的丧失,发觉自己的隐私权也逐渐丧失,在这一系列的丧失中,你整个的生命维度逐渐地从经济人、法律人抽离出来了。我此刻确实在想象自己年老的必然处境,抑或我还能够活到那个时候的话。
10.年老之后仅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回顾能算是深刻吗?一个阅历丰富的人,并且具有反思特质,绝不可能把自我的生命维度之于狭隘之中,无论他如何缺乏知识的储备,都会试图把自我的生命纳入到历史与世界之中去。所以获得深刻,是不可能仅限于个体的回顾。个体总是会有意无意的把自己归结于某个历史区间。那种纯粹的历史描述,也不能说把自我纳入其中。就算是把自己纳入其中,仍然会处于我属的那种心态下。只有把个体从诞生开始到年老的这短暂的时光,联结到历史的脉络之中,加以回溯才能避免纯粹的历史描述。也许,有人说这样的联结更多是属于改变历史的伟大人物的,但是你难道不可以把自我置于宇宙之中,把自己都置于生与死的那一刹那。
11.纯粹的停留在自我的反思,哪怕把自己置于人类的历史中来加以考察,也只能是部分的深刻。虽然一个人阅历的多少,很多时候在年老的时候,都没能转为自我深化的养料。反而是阅历的越多,年老之后显得越发麻木。当我发现这样的情况下,对年老变得大失所望,原来年龄可能帮助一个人记忆很多,经历很多,但是那些种种的经历都成为记忆的默片,一祯祯的闪频而过,偶一感触,而废弃不顾。生命的深度并没有随着加深,而是显得如此的毫无用处。要是,这样的年老状态只会把最后的时光消耗在身体的保健上,而心智平行进行着,没有更多的波折,没有经过根本的转变。那么年老,除了无聊与养生上,也就没有太大的与众不同了。我并不试图否定这一切,而是对于自己的年老阶段怀有一种深深的忧虑。要是早年的思考乏力之后,到了年老变得厌倦,那么无论当初多么努力,仍然可能任其掠过,而错过契机。
12.虽然我们并没有体验年老的生命状态,但是我们却在很多的经验里,感受过年老的部分内容,只不过这些感受在某个时间或阶段里被部分的经验到,而人类心理的统觉能够把它整合起来,来综合性的把握年老的生命状态。当我们生病的极度虚弱的时候、当我们情绪焦躁压抑的时候、当我们受伤无法自理的时候,这种种的经历都间接的为年老的到来而做着心理上的准备。死亡的体验,正是基于人类心理的综合能力得以间接经验,也正是这样的能力,我们才预感到未来年老与死亡的必然性。这样的心里综合,需要当下把全部的相关记忆与理智认识加以统一才能更接近年老的生命状态。但是我们这样只能是暂时性的,无法像老人那样,时刻处于那种状态。也将意味我们对自己未来年老的生命状态,基于想象性质。
13.我相信,年老与人生前面几个重要阶段,都具有生命转化的契机,足以能够提升自我的生命质量。只不过,每类人寻求契机的方式不同,但是只要能够让自己欣然接受这样的自然阶段,并做一次彻思,改变以往的生命轨迹,都将是自我颠覆。年老时期,生命精力的旺盛只是上帝对些许人的馈赠。但是对自我的反思却并不需要这样的生命力,只要年轻的时候,不至于过分透支生命,便能够抓住这一契机。虽然人生具有大大小小的契机足以改变一个人对自我与世界的看法,乃至是根本的转变。但是自然的基因编码却给予每个生命在多个阶段同样的契机。在儿童时期的敏感期、青少年的青春期、青年的心智成熟期、老年的心智转化期,乃至死亡的多个阶段。
随感13:年老是否意味着深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