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于“什么是教育”的解释,我最喜欢这个说法:“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而在小朋友成长的路上,我去过太多家各个领域的教育机构,我都无法称它们为“教育机构”,那只是各种“补习班”而已。
我对小朋友的教育至今都秉承“爱好至上”,“学习使你痛苦的东西”尽管可以让一个人进步,但这不是属于小孩子的教育内容。
所以尽管看似小朋友的课外班并不少,但都是我们经过商量,带他去体验,然后经过一个冷静期,最后小朋友说“我喜欢,我要学”,然后我们才一起决定的。
2.
至今打交道的还只有各种兴趣班,但即将面临上小学的问题,幼小衔接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周围有些小孩子整个大班直接转去了幼小衔接,接孩子的家长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也是哪家幼小衔接好,幼小衔接该不该上。
那么幼小衔接,到底该不该上,该如何选择。这就成了最近比较严肃考虑的一个问题。
本市某著名私立小学刚刚新建了一所“教育机构”,涵盖0岁到6岁孩子的教育内容,从小小孩的早教到小孩子的幼儿园,还有就是幼小衔接。
我跟同幼儿园的几位家长在经过开业前的实地考察,考虑到背后私立小学的背景和地理位置比较理想,就优先考虑了这家的幼小衔接。
3.
今天我们受邀去参加了这家“教育机构”的开业活动。本以为可以去了解一下关于幼小衔接的具体内容,比如说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班级的设置情况,这些比较接地气的问题。
然而,在落座后等待了将近半小时后,开始了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一批小朋友的公开课。是什么内容呢?两首耳熟能详的诗,《春晓》、《咏柳》。首先让小朋友们诵读一遍,接着特别邀请来的老师,连唱带跳的带领小朋友重新演绎一遍,其中我记得《咏柳》是用黄梅戏的形式。
看得出,这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公开课”,小朋友都是被精心挑选出的“精英”,一位年轻的老师在小朋友背后不停的指正个别小朋友的坐姿。所有回答都像是被提前演练过的。
4.
而对于我来说,这场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是当在公开课的过程中,坐在我们前排的我们的小朋友们小声的交流了什么的时候,坐在旁边那位负责监督公开课小朋友们行为的那位“老师”,伸出手来制止他们行为时眼中透露出来的不耐烦与厌恶。
这一点震惊到了我,随即我观察了一下周围的“老师们”。
有人说过,世间唯有爱与咳嗽是隐藏不住的。
爱孩子的人,和不爱孩子的人,你看ta看孩子时的眼神,你就知道了。
而放眼全校,我只在一位带队老师眼中看到了对孩子们的爱。
5.
尽管此时我已经对这所“教育机构”大失所望,但最令我不能接受的是接下来的“模特才艺展示”。
这应该是跟某所“兴趣班”合作的推广项目。4个各有特色的小姑娘穿着小礼服,踩着音乐走上舞台。
我在第一个小姑娘眼里看到了满足,她应该是真的蛮喜欢走T台这件事情。而第二个穿长尾群的小姑娘,从走上台眼睛就在到处寻找着什么,生硬的动作,机械的步伐。第三个黑发平刘海的小女孩,就像一个刚睡醒还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一样走上了舞台,萌萌的走过来,走回去。第三个小女孩,一眼看去并没什么传统意义上的女孩子气,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孩子,但也牵线布偶般的走着台步。
在最该天真无邪的年纪里浓妆艳抹,去做一些自己并不理解的事情。美名其曰锻炼孩子的自信,还可以形成良好的气质。
6.
现在的人,为了挣孩子的钱,什么样的理由都能编出来。即使随便打个名号就能开一个兴趣班,但却都不乏追随着的家长们。
一群不爱孩子的人,教育着孩子。而家长们还争先斥巨资,把孩子送进一座座眼中只把孩子们看做一笔笔进项的“教育机构”。
这真的是“教育”吗?
7.
现在遍地开花的“教育机构”,即使是将来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你只能抱着“学知识”的心态把孩子送进去,而“教育”,你只能祈祷孩子运气足够好,可以碰到一位真正的“老师”。
但是大多数家长都忘了一件事,“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这是最初的教育,也是伴随他一生的教育。
在陪伴小朋友成长的路上,我见过了太多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不得不说,看到孩子,就看到了他的父母。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
8.
在期待孩子们变得更好,超越父母,更上一层楼之前,要知道孩子会先变成父母的样子,然后才会可能变得“更好”。
而做父母的我们自己,对于自身有着满意的地方,也会有不满的地方。会觉得我们的生活有令我们欢喜的地方,也会有遗憾。
而很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便把希望和精力全部给了孩子。让孩子从小具备更多的技能,学着很多自己没学过、自己不会的东西,希望孩子变得更好。
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生命的成长,“种子”很重要,“根”很重要,而对于孩子而言,这就是自己的父母,我们。
9.
就像很简单的例子,回家只知道抱着手机的家长,孩子如何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学习?
油头垢面的母亲,孩子如何会只因为学芭蕾就具有良好的气质?
家中脏乱不堪,孩子如何能只在各种“艺术培训”中获得审美观?
各种“教育”只能做到锦上添花,首先,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成为那个“锦”。
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首先我们需要努力去成为那样的人。
我们希望孩子具备的优良品德,首先我们要去做到,然后给孩子以良好的示范。
我们希望孩子多才多艺,首先我们要让自己去不断发掘自己的兴趣。
10.
在教育小朋友的路上,我非常感谢他,感谢他让我重新生长。
伴随着一个小生命的成长,我也经历了“二次成长”。
以前,我以为,到了三十岁,我的人生该定型了。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我就扎下了根,不再移动。
然而,现在的我,觉得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伴随着这个小生命一天天的成长,我也在一天天变成更好的自己。
现在,我们一起画画,一起写字,一起读书,一起看电影,一起学英语,一起滑冰,一起弹钢琴,一起弹尤克里里。他学习的内容跟我一起分享,我学到的东西讲给他听。
一个努力的家庭才能养育出一个勤劳的孩子,一个热爱学习的家庭才能走出一个有求知欲的孩子,一个有着丰富生活的家庭才能走出一个有趣的孩子。
家庭,父母,才是最好的教育。
家,乃一切之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