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中突然闪现出这些年的阅读历程,从小就不喜欢阅读一本正经的书籍,比如上学时期老师教的课本内容都还了回去,反倒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上学时期被禁止的书刊杂志。记得初中时上课偷偷看《爱格》被教导主任收走,影响整个班级的绩优名次;初三大家都因为学业紧张晚上早早休息,自己还要藏在被窝里偷偷看不知道从谁那里借来饶雪漫的《烈火如歌》看到半夜,边看边哭,所有情绪都追随其中。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买一本书都视若瑰宝,同学借走弄丢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至今都没有忘记,导致现在不是特别喜欢亲近的人,是不会借书出去的,哈哈,我果然是一个记仇的小女人。原来从小就不是循规蹈矩、乖巧懂事的人,离经叛道的种子早就在内心生根发芽,伪装了这么多年,现在依然是父母眼中懂事听话的‘孩子’,只有自己知道其实并不是(捂脸,捂脸)……
这些年的阅读历程好啦,还是说一下这些年的阅读历程吧,每一个阶段阅读的转变。年少时,喜欢看你侬我依、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可能在那时养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但也秉承着射手座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对美好爱情画面的无限渴望,可惜上学期间相貌不符合主流审美,学习不突出,人也自卑不已,觉得美好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了下来。大学时期独自一人来到异地,加上当时抑郁症伴身(那时并不知道是抑郁症,还没有被广泛认知,只是知道身体行动,言谈举止各方面有些不一样,更不敢告诉别人,自卑之感加深,抑郁症这两年才被重视起来,希望社会能够对这一类人有更多的关注与爱护)开始经常去图书馆,会看一些文学类的书籍,大多是一些历史类型的散文传记,民国时期偏多,也是在那个时候知道了胡兰成与张爱玲的情感纠葛,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相互成就,金岳霖、徐志摩等等这些名人传记,同时也学会懂得人并非完人,尊重才华,尊重不同,不随意批判,可以不认同,但学会保持对每个人的尊重。日常也会借阅一些专业类的书籍,会看台湾花艺师出的书籍,用手机一页一页拍下来,可能那时候已经决定了未来的职业方向,成为一名软装设计师,看,未来每走的路都和过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也是看完一遍不过瘾,又拍下来,偶尔翻阅相册还会细细品读一下,心想这些厉害的人物都是怎么修炼出来才有现在的成就(哈哈,内心戏一向这么多,默默的一个人不知道演了多少部剧,捂脸)。东野圭吾的书也看了一些,那时并没有刻意要求自己看哪一类书籍,反倒更喜欢这种随意阅读,上学时期总有大把时间供消遣。毕业工作之后,会看一些专业性强的书籍,如摄影、设计、营销、自我成长等类型的书籍,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些传记,比较喜欢深扒那些名人、高端品牌创始人,发展来源,坚信一个品牌可以做到顶端并有上百年历史,和创始人理念是分不开的,但是大部分都是在讲他们的情感纠葛,好好的一部传记被拍成了情感记录,有失公允。
这些年的阅读历程接下来还是会选择看一些促进个人成长的书籍,会偏向于理财、情商、设计、自我形象管理类书籍。常常觉得自己记忆不好,看过的书内容都已忘却,回望这些年的历程,其实书中内容会忘记,但你读过的书,潜移默化中在影响着你的生活,是一点一点的植入你的行为中,让你学会独立的思考,长远的规划,更多的选择……个人认为阅读和健身应该是伴随一生有益身心的事情,愿长久坚持,即使为了讨生计而怠慢她们一阵子,也要赶紧拾回来。知识是成就梦想成本不高却最有价值的捷径,健身则是保持身体健康优美体态的正向回馈。
——素凉
网友评论